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約15公裏處,是北魏時期(公元384-534年)為晉國始祖虞書(周武王的次子)修建的。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重建時,為了讓淑玉成為汾東王並紀念他的母親,建造了壹座宏偉的聖母殿,並利用大殿前的泉水建造了壹個石泉池。古人以圓為池,以方為沼。這個方形的池子裏滿是魚,因此被命名為魚池。至於所謂的“飛梁”,符合“橋是座,若飛”和“飛梁起,陵過水道”的說法,這是金水的第二個來源。沼澤地上放著十字形木板,橋沼中豎立著三十四根約30厘米見方的八角形小石柱。柱頭卷起,柱子由十字形橋面支撐(具體來說,柱子是交上去的)
橋面呈十字形,東西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它前後與仙殿和聖母院相連。南北橋橋面長65,438+09.5米,寬3.8米,從左至右斜接沼澤岸。由於橋面東西寬,南北向像翅膀壹樣傾斜,甚至與地面平齊,整個形狀像壹只想要展翅飛翔的大鳥,因此被稱為飛梁。飛梁在北魏就有了,北魏酈道元《水經註》中記載它“系於水”。然而,在中國的古代橋梁中,只有壹個實物遺存。梁思成先生說:“這座特石竹橋在古畫中並不多見,但實物只是孤例,彌足珍貴。”
梁飛南北橋的東西兩側曾經有壹對石獅子,但現在只剩下東北和東南兩端的兩只了。造型生動,所有人都在與年輕的獅子玩耍,仿佛它們同時是飛梁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