籺的拼音是[hé]。
1、同“麧”。米麥的粗屑。亦泛指粗糙的食物。參見“糠籺”。
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註《列子·力命》
2、泛指稻、麥等的子粒。
3、米粉。麧,粉。
在湛江,但凡大米為主料加輔料制作而成的食品,都可以稱籺(籺普通話念 he,二聲,湛江方言似“約”)。籺,是湛江壹種傳統特色食品,之所以特別評釋謂之湛江文化代表,而非飲食文化代表(當然,文化包括飲食文化) ,是因為在湛江人心目中,籺從來不僅是美食。
湛江的籺有不少品種,比如田艾籺、壽桃籺、簸箕籺、煎堆籺、水籺等,大概除卻水籺最接近意義上的吃的範疇,其他種類的籺,儼然擔任著超乎本身的食物的角色。
湛江人逢年過節、婚嫁賀壽等重要場合都會做籺,籺是拜神貢品;是賀年食品;為老人祝壽做籺,新姑爺拜年也要準備籺……?
古中籺的傳說
據說,遠在晉朝年間,鐵拐李和曹國舅正好踏落高州地界,他們都聽說過高州有個“石牛崗”,向壹個牧童問路。牧童說:“只要妳們將帶來的食物,往這牛頭上擲去,便可知出路。”只見兩位仙人各從衣袋裏掏出壹團布包的熟米團,不偏不倚正好掛在了牛角上。
這時牧童從牛角上取下兩個飯團,轉身就跑,這頭牛瞬間現回了“石牛”的原形。原來這裏就是“石牛崗”。
牧童回家裏後,將大仙的兩個米團擰爛,放入鍋中煮熟,他立即拿去救濟村裏的饑民。人們就將“石牛崗”稱作“仙人古中地”,將這米團叫做“古中籺”,便世代流傳至今。
為什麽“古中籺”後來叫“裹粽籺”呢?其實“古”與“裹”字諧音,又因為籺是裹起來做的,所以“裹粽籺”便是它的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