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美食之美,在於色與名
唐代詩人杜甫,雖然算不上美食家,卻留下了不少關於美食的詩文。據統計,杜甫留存至今的壹千多首詩中,有超過四百首與飲食相關。在他的筆下,呈現出了中國傳統飲食的兩大美感:色澤美、名稱美。
壹是色澤美。飲食烹調強調“色香味俱全”,“色”居首位。杜甫在詩中運用了不少與顏色相關的字詞來描述食物的鮮美色澤,比如《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二》中的“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之句,新鮮的鯽魚肉和生長在幽綠山澗的香芹搭配組成壹道菜,美味至極;
《宴戎州楊使君東樓》中有“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之句,濃郁的綠色襯托出春酒的醇厚,而紅色則反映了荔枝的鮮嫩。
杜甫曾在華州與老友相聚,寫下《贈衛八處士》,其中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之句,是說新鮮的韭菜與新煮的黃米飯被友人端上飯桌,散發著樸素的香氣。這裏對韭菜的顏色並未過多描寫,但讀者卻仿佛看到了韭菜經過春雨洗禮後透出的碧綠之色。
除了色澤美之外,還有名稱美。古人講究美食的命名,杜甫在其詩中就提到了許多富有韻味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