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如何從紀錄片的角度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如何從紀錄片的角度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從紀錄片的角度上來說,許多其它評論都已經指出了舌2的不足之處——過度強調了人文關懷而忽視了“食物”本身的制作工藝和流程,食物已變成了敘事的附屬,甚至,部分敘事內容采用了故事片而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如留守兒童的遠望,麥客的秦腔等,在許多專業人士看來可能是擺拍而成……等等。

但是,如果從更廣義的角度去認識《舌尖》系列片子,看清其希望傳達的是什麽理念,以及紀錄的是什麽內容,也許我們便不會從狹隘的“講吃的少了啊”這個點去理解了。

《舌尖》系列,固然講的是中餐精湛的制作工藝,以及各地獨具特色的美食,但這僅是第壹層意義。

我認為這並不是壹部純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壹部具有嚴謹科學探索性的食物介紹紀錄片。

這部片子本身,也猶如中餐壹樣——不嚴謹,但講求“意境”和“味道”。

與其說它介紹了中華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說通過美食傳達出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國社會在劇變之下的世間百態——這壹切,都由“吃”給符號化,物質化,從而以壹種抽象的方式傳遞給了大家。

中餐,無疑是中華文化最具對外傳播力的壹個文化內容,其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力,甚至遠超中國的藝術和商品。

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豐富,口味鮮美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哲學理念,生活習慣等等,都傾註在了“吃”中。

中國人衡量生活品質的最高標準是吃,所有慶典活動的主體都是吃。

中國東西南北人們口味,菜式差別之大,譬如山東大餅和廣東精致小盤之間的區別,絕不只是氣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區別——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國文化,想看懂中國文化,恐怕相當部分需要從“吃”下手。

從這個角度來看,《舌尖2》的意圖也許已經並非單純客觀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藝,口感等內容,而是將食物做成了壹個線索,去紀錄中國當代社會下,人性的美好,人們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傳統與現代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