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樓街是壹條多元文化交融薈萃的街區,位於江漢區東南角,北以江漢路步行街為界,東臨沿江大道武漢關,南接民生路,西抵中山大道水塔,全長1100米,面積約0.28平方公裏,轄花樓街、黃陂街、交通路、交通巷、革新巷、小董家巷。
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清朝末年,漢口辟為通商口岸。在緊鄰租界的地區,商業興盛,人口稠密。茶肆、酒樓、雜貨鋪、金號銀樓林立。這條街上多半是磚木結構的樓房,屋檐和梁柱上塗繪彩色花飾,並將門窗雕鏤成古香古色的圖案,被稱作花樓,這條街也就稱為花樓街。
花樓街的來歷:明朝末年,在武漢關、苗家碼頭壹帶的江灘邊,已有小買小賣、打鐵等營生者,在此集駐,久之形成壹條街。其中有壹個張姓的孝子,死後,街坊們感其孝行,於街頭修壹過街樓,內供孝子的牌位,以彰其德。這座過街樓因修有雕花圖案的欄桿,人們遂叫這條小街為花樓街。直到1851-1861年(清鹹豐年間),北邊又發展了壹條與其平行的街道,當時沿花樓街之名,也叫做花樓街。市民為了不致混淆弄錯起見,遂將前者冠個”前”字,將後者冠個”後”字,此後便有了前花樓與後花樓兩個街名並列於市。
以後隨著市政建設,將前花樓與黎黃陂路連通,統稱黎黃陂路。前花樓這壹街名,逐漸淹沒。後花樓延長至大興路河邊,統稱為花樓街。但只有從江漢路至民生路這壹段,人們仍習慣稱為後花樓。
“前花樓接後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漢口竹枝詞》中描繪的花樓街舊景有望再現。從“武漢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城市空間發展規劃”研討會上獲悉,龍王廟沿江片將打造傳統民俗長廊明清古道花樓街,還原漢派傳統文化。
花樓街入口位於龍王廟公園與沿江壹號MALL之間,與民權、民生和江漢路縱向交會,長約1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