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水分,所以在油鍋裏會爆炸。
炸薯包是贛南客家人迎重陽的美食,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的習俗,慶祝重陽節壹般包括登高、曬秋、賞菊等活動,贛南客家鄉親卻是另壹種方式慶祝節日——煎薯包米馃。每年的重陽節,客家人都會用腳板薯擂成泥漿狀,再加上面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
薯包的主要原料是腳板薯和面粉。腳板薯,也叫大薯,纏繞藤本作物。農歷二三月切薯子小塊沾草木灰下種,農歷八月底成熟。
炸薯包做法:
把腳板薯的皮刮凈。用薯刷子或陶器刷成糨糊狀,加上適量的面粉,如果過於黏稠,還可以加點幹凈的水。
將鹽、姜末、蔥花等調料加進去,反復拌勻。下鍋時,左手握拳狀,讓薯羹從拇指與食指間留有的孔隙中溢出,形成圓形。右手再用調羹接上,放入滾燙的油鍋中,用鐵笊籬上下翻動,炸成金黃色撈出。
壹個個香氣撲鼻,色、香、味俱全的炸薯包便可上桌款待客人了。吃的時候,若以米酒浸拌,既可以去火氣,又別有壹番滋味,吃了壹個想兩個,讓人不願放下筷子。油煎薯包米馃,吃起來口感特好,外酥內軟,既香又甜,甜中夾鹹,非常爽口。若趁熱泡入加糖的熱米酒中,食之又是別有壹番風味。更具活血祛風、暖胃補腎等養生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