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飯的簡單畫法如下:
1.我們先勾勒出竹筒的半截側面輪廓;
2.用直線連接,畫上竹筒的輪廓;
3.用畫筆畫上竹筒上的米飯;
4.接著我們可以畫上米飯上的料,可以自由發揮;
5.畫上細節,在旁邊畫上幾粒米的輪廓;
6.最後我們塗上相對應的顏色就完成了。
竹筒飯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景頗族等眾多民族經常做的壹種風味飯食。
雲南邊疆不但竹子種類繁多,民族竹文化也極為豐富,竹子的利用與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同民族有著對竹子利用的不同方式,如傣族人民利用竹子幼稈燒制的竹筒飯,不但香味可口,還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
竹筒飯的煮法頗具有野炊特點,即砍下壹節竹筒,裝進適量的山蘭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當竹筒表層燒焦時,飯就熟了。劈開竹筒,米飯被竹膜所包,香軟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飯之芬芳。用餐時破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飯”。如果把豬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適量鹽巴放進竹筒烤成香糯飯,異香撲鼻,是招待貴賓的珍貴美食品。
竹筒飯的由來
竹筒飯原名強盜飯,發明時期大約只有二十余年,發明者是打家劫舍,明火執仗的強盜。據說,某年有強盜壹夥,被官兵圍困於盛產巨竹的華鎣山,最使強盜頭痛的就是在叢山中找不著人家煮飯吃。
由於迫切需要,於是壹位聰明家夥便想出壹個方法:將山上大竹截下壹節,將攜帶的生米用溪水淘凈,裝入竹筒,壹半水壹半米,筒上用竹葉野草封嚴,塗以稀泥,放於枯枝敗葉中,燃火煨之。待至枯枝敗葉成灰,筒內之米便成熟飯。既軟硬合度,又帶有鮮竹清香。每壹筒可有小小兩碗飯。
後來,這種由強盜發明的煮食方法傳出,人們果然嘗到了竹的清香。好事的人還將肉禽類、菜類拌與米壹起制作成竹筒飯,在席桌上供人享用。由此,蜀地便有了這舌尖上的藝術美食――竹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