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陰縣的由來
湘陰歷史源遠流長。據近年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開拓。至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西漢高祖劉邦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吳改長沙為國,東漢建武七年復長沙郡。或國或郡,羅國均其屬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徇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羅縣屬劉。劉備、孫權以湘水為界分治荊州後,羅縣歸孫,仍隸長沙郡。至晉代隸屬未變。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為安置巴峽流民,上表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壹新縣,名湘陰,屬長沙內史,縣治設琴棋望(今縣蘆葦場鮎魚洲中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縣治遷黃花城(今濠河口鎮黃花嶺)。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湘陰入嶽陽縣,縣治遷長樂古城(今汨羅市長樂鎮)。開皇十壹年(591年)改嶽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唐武德八年(625年),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闊,地墨守成規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嶽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現在的縣城(文星鎮)。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清朝仍屬長沙府。民國初年湘陰直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9年(1940年)設行政督察區,湘陰均屬第壹區。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1952年屬湘潭專署,1964年屬嶽陽專署。1966年,因縣域寬、人口多,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改市),1983年2月,與瀏陽、寧鄉縣壹道,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見《中國.長沙——長沙市政府門戶網站 但隨即湘陰縣又劃歸嶽陽地區。——1986年,與汨羅同屬地改市後的嶽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