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烹”是我國古代的壹種原始的烹飪方法,其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它是利用石板、石塊(鵝卵石)作炊具,間接利用火的熱能烹制食物的烹飪方法。 壹種是外加熱,將石頭堆起來燒至熾熱後扒開,將食物埋入,包嚴,利用向內的熱輻射使原料成熟;壹種是內加熱,是將石頭燒紅後,填入食品(如牛羊內臟)中,使之受熱成熟;另外還有壹種是燒石煮法,取天然石坑或地面挖坑,也可用樹筒之類的容器,內裝水並下原料,然後投入燒紅的石塊,使水沸騰煮熟食物。
利用石烹的方法至今仍在壹些地區流行,形成獨特的石烹飲食文化。
在我國拉薩市東南部的門巴族到今天還習慣在燒紅的薄石板上烙蕎麥或烙肉。西雙版納地區的布朗族,在野外勞動,不用帶鍋竈,做飯時臨時在沙灘上挖壹個坑,在坑內鋪上數層芭蕉葉,然後倒進清水,把從河裏捕來的鮮魚放入水中,燃起篝火,把燒紅的鵝卵石投入這個“芭蕉鍋”內,待水沸魚熟,放入少許鹽,便煮成壹鍋美味的卵石鮮魚湯,然而用蚌殼盛著吃,別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