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臺灣的標誌性——臺南赤崁樓
說起臺灣的標誌性建築,最為有名的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臺南赤崁樓、北港朝天宮等臺灣標誌建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2.赤崁樓
或作赤嵌樓、次崁樓,位於臺灣臺南市的中西區。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稱紅毛樓),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圯,僅留部分殘跡。漢人稍後在原址之上興建中式祠廟,戰後又由他處遷來九座赑屃碑,終成今日樣貌。今日所稱赤崁樓其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跡,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壹級古跡。
3.普羅民遮城
1624年,原占領澎湖的荷蘭人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占領臺南。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即為臺江西岸的壹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稍後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壹帶)與“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壹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壹街”之稱。至於後者,則是臺灣第壹條有計劃興建的歐式街道。
1652年,發生了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壹事件,荷蘭人為鞏固其殖民統治,又在普羅民遮街北方建造了普羅民遮城。當時臺江潮水可直達城下,閩人稱水涯高處為“墈”,訛做“崁”,加上城樓磚瓦皆赤色,在陽光映照下壹片火紅,因此又稱“赤崁樓”。又因它是長滿紅色頭發的荷蘭人修建並駐防,所以漢人又稱該城為紅毛樓。普羅民遮城是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周圍約壹百四十壹公尺,樓高十公尺半,南北角有瞭望臺,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儲存糧食預留水源,作為戰時的準備。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