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以南北中山路為縱軸,位於道路兩側,再由東西方向無數條小巷連成壹個整體。碉樓、民居、店鋪、小巷、城墻、碼頭逐漸成行,建築數量眾多,類型齊全。各民族民居建築與商業建築的巧妙結合,黔東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的交匯融合,直接反映了城市發展的歷史。
歷史淵源
1年,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知府敖文珍修建東北府城。此後又建了幾次,才稱得上完美。知府敖文珍修建東北府城。二十二年(1543),廢城擴建為新城,城東東西各建358尺。城墻用磚石砌成,高壹尺六尺,挖了很深的護城河(沒水)。
後由泗州知府李、銅仁守軍張大儒、劉多次修建,才稱得上完美。有936面墻,868座城垛,7座塔,3座角樓,8座塔樓。城市東、南、西三面覆蓋著雙江,約4徐莉;從北門向東挖有護城河,長約300步(約480米),深壹尺,寬壹尺八。
三十五年(1607),城墻再次被洪水沖走。巡撫馮翊元送官銀900余兩,加上地方軍政官員的捐款,分散蓋樓,重修城墻。
2.清順治十五年(1658),知府梁重修了上南門、中南門、下南門的城門和城樓。此後,在康熙九年(1670)、乾隆三十七年(1772)、道光三年(1823)、廣春裏十二年(1886)對城墻進行了修繕。
3.解放後,銅仁城墻大部分保存完好。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墻逐漸被拆除。現在只保留了江宗門到中南門的城墻(沒有城垛,現在修建了類似城垛的女墻欄桿),江宗門的門洞還完好無損。1980年,銅仁古城墻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銅仁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