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八大碗采用真空包裝機包裝。為方便群眾享用此美食,創建了真空包裝的八大碗菜肴,自己加熱後即可食用,因而深受歡迎。食品放入碗內,自動進入真空室倉,抽真空,自動熱封口,將碗密封。出倉,取下真空包裝好的成品。
八大碗的歷史
滿族八大碗是滿族人家最平常的菜肴,早先的滿族八大碗只在滿族人家食用。清朝乾隆期間,正值鼎盛時期。滿漢全席在飲食業得到發展,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被納為滿漢全席之壹下八珍。
漢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溜等烹飪手法。
歷史上,大廠回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而回族人民又十分好客。為此勤勞智慧的回族群眾創造了宴席形式清真八大碗,既節儉,又表達了宴客的氛圍。這八大碗中有燉牛肉、燉雜碎,胡蘿蔔、長山藥、海帶、醋溜白菜、粉條、丸子、炸豆腐等,以八碗為限,靈活配伍。
稍富的可上兩碗雜碎,兩碗肉,窮苦壹點兒的,可八大碗僅上菜帽,下面壹律用胡蘿蔔墊底。其中燉牛肉、燉雜碎是大廠清真家常菜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