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習俗活動:

穿針乞巧: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壹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蘭夜鬥巧:據說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壹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節的習俗和來歷

習俗美食:

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壹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壹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壹些地區流傳至今。

五子: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江米條: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壹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裏蒸出來,放在石臼裏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幹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壹種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