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搗藥”是道教奇聞之壹。在韓樂府見到董逃走。相傳月亮上有壹只兔子,潔白如玉,故稱“玉兔”。這種大白兔手持玉杵,跪下把藥搗成蛤蟆丸。服用這些藥丸可以長生不老。久而久之,玉兔成了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填詞,往往以玉兔象征月亮。比如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用玉兔代表月亮。至於很多老小說,這樣的軼事也經常被用來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經常與太陽相對,表明在仙丹的培養中陰陽的協調。
中秋節,又稱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多個民族和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因為它的價值只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有些地方把中秋節定在8月16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壹。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
《秋有明月》描述:“仰望明月,寄情千裏。”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了關於月亮的詩,中秋節開始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在月宮裏夢遊,得了五顏六色的羽毛。
《幽州圖·尹峰》描述:“月宮象征,畫成玉兔窯臺;月宮餅,銀蟾紫宅影做的。壹對蟾兔遍天下,悔嫦娥偷藥之年;我不能回到寒冷的地方,我在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