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饑荒食譜 - 二十四節氣的順序

二十四節氣的順序

立春、雨、匍匐、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種、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

中國傳統的夏歷(農歷)是壹種“陰陽合歷”,是根據每日和每月的運動來制定的。“陰”是根據農歷正月確定的,“陽”是根據地球從冬季至日開始繞太陽公轉確定的,壹個回歸年約為365.2422天,二十四節氣據此劃分。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達自然節律變化、確立“十二月施工”的特定節日。四歲,春夏秋冬三個月,每個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季節制度,也是蘊含著豐富民俗的民俗制度。二十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古代先民遵循農耕季節,通過觀察天體運動,認識壹年中季節、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最初是根據星星的變化制定的。北鬥七星旋轉壹周,鬥柄順時針旋轉壹周,稱為“年”之壹(圖)。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個15為1,每個1為壹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嚴寒結束。?

農歷通過歷史發展,吸收了幹歷的節氣作為歷法的補充,並通過“閏法”調整為符合回歸年,形成了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擴展名單包括:九華始春、半春勸農、石阡朔春、三門冬節、壯族初霜節、苗族秋節、安仁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