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吃素不吃肉是眾所周知的戒律。早在印度釋迦牟尼時代,佛教創立並成立佛教團體時,就要求僧侶過簡樸的生活。和尚無法積累財富養活自己,只能靠沿街乞討食物維持生計。所以,施主給什麽,和尚就吃什麽。捐贈者給肉,他吃肉。佛教《十誦法》規定:“我吃的三種凈肉是什麽?看、聞、疑。”只要沒有看到、聞到或者懷疑是殺人,就不是殺人罪。這可以算是和尚吃素的開始。
然而,素食主義變成了“和尚吃素”——不吃肉的戒律是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炎(464-549)大力提倡後形成的。蕭炎是歷史上壹位不僅篤信佛教,而且修養也很高的皇帝。為了給寺廟籌錢,他曾經三次把命獻給泰寺,然後手下人籌錢把他從寺裏贖回來繼續當皇帝(皇帝不能隨便動用國家財產)。梁武帝曾寫過《斷酒肉文》等,力勸天下所有僧人齋戒酒肉。作為帝王制度,僧侶們紛紛效仿。因此,在梁武帝·蕭炎之後,素食成為漢代僧侶的獨特戒律。所以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現在,已經2500多年了。自梁武帝小偃以來,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其次,佛教弟子根據佛教修行的境界和模式,將佛教分為大乘教和小乘教兩個流派。所謂“乘”,即車,是比喻教法或解脫之道,那麽小乘可以理解為“小車”和“小車”,大乘可以理解為“大車”和“大車”,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大乘強調自尊,大乘認為壹個真正的佛教弟子應該以幫助他人擺脫痛苦為目的,發起大悲心。像這樣的佛教弟子叫“菩薩”,菩薩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因此,在小乘教學中,重點訓練不應該有“分離心”。比如布施(我們漢代的大乘佛教在1983廢除了布施,但是小乘佛教在東南亞很流行),施主給妳什麽,妳就拿什麽,有肉就吃肉,有素就吃素,不能對別人說“施主,我吃素,請妳給我點素”,這樣不僅給施主增加了麻煩,而且,
在大乘教義中,強調的是慈悲,所以建議不要吃肉。如果妳想在佛教修行中達到最高的成就,妳必須戒掉雞蛋和牛奶等魚腥味的食物。例如,著名僧人尹光大師就對此事進行了闡述:“壹個理性的人永遠不會以食物為自己的權利。善吃者,辯之聰明,實則顯其愚笨。”
至於藏傳佛教,也屬於大乘佛教。雖然由於環境和氣候的限制,吃肉是壹種方便的方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溫室蔬菜種植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吃綠色蔬菜變得更加容易,越來越多的藏族僧人也加入了素食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