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白膜葉、白帽頂、白面風、白葉野桐、木梗日青地白。
形態特征灌木或小喬木,高2~3米。小枝、葉柄、花序及葉背面均有灰白色星狀茸毛。葉互生,葉片闊卵形,全緣或不規則3裂,有稀疏鈍齒。夏、秋開灰白色花,雄穗狀花序頂生,雌穗狀花序頂生或側生。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狀軟刺。葉多鮮用,或夏、秋采集,曬幹。根全年可采。
生長環境我國南方各省有分布。生於灌木草叢、山坡中。
性味功效味苦、澀,性涼。清熱解毒,止血止痛。
驗方精選第壹方:鮮白背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結核咯血,潰瘍病出血。第二方:白背葉、松樹二層皮、杉木寄生各等量。
用法:水煎洗患處。
主治:癰瘡潰瘍。第三方:白背葉根60克,甜酒、白糖適量。
用法:水煎,去渣,加甜酒、白糖,分2次服。
主治:扭挫傷。第四方:鮮白背葉適量。
用法:水煎洗患處。
主治:皮膚濕疹。第五方:白背葉30克。
用法:蒸水,用消毒棉簽蘸藥水拭抹患處,1日3次,連用2~3日。
主治:鵝口瘡。第六方:鮮白背葉根30克。
用法:蜜糖浸透絞汁,頻頻含咽。
主治:扁桃腺炎。第七方:白背葉根15克,白雞冠花9克,烏賊骨9克。
用法:水煎去渣,分2次對水酒服,每日1劑。
主治:白帶過多。第八方:白背葉根60克,豬瘦肉適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瘰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