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lina communis L.
別名
竹節菜、鴨抓草、耳環草、碧蟬草、雞舌草
形態特征
壹年生披散草本。莖上部直立,下部匍匐,長達1m。葉互生,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1—2.5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鞘,鞘口有纖毛。佛焰苞心狀卵形,邊緣對合折疊,有毛;聚傘花序有花1—4朵,略伸出佛焰苞;萼片3,卵形;花瓣3,深藍色;雄蕊6枚。蒴果橢圓形,長5—7mm;有種子4粒,具不規則窩孔(圖135)。
圖135 鴨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
細胞染色體 2n=8
地理分布
在我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在國外,越南、朝鮮、日本、俄羅斯及北美也有。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征
喜溫暖、半陰、濕潤的環境,尤其在潮濕的地方生長更好。花、果期6—10月,不耐寒。
飼用價值
鴨跖草莖嫩葉多,春季發芽早,秋季仍柔嫩,宜作牛和豬飼料。餵前應煮熟或發酵。
表135—1 鴨跖草的化學成分及飼用價值引自《中國資源植物利用手冊》及《中國野菜圖譜》。(占風幹物質%)
表135—2 鴨跖草元素含量據《中國野菜圖譜》換算。(ppm)
鴨跖草是很好的豬飼料,在4—8月,可以采摘它的嫩苗,切碎摻入糠內,煮熟就可以餵豬。
其他用途
全草為清熱、利尿之藥,嫩莖、葉可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