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步:選擇壹塊日照充足,水源條件好的田地,面積大於1,000m2。先挖壹個1m深的方形土池,將挖出的土方建成防逃堤。堤面與池底垂直高度不小於15m,坡比1: 1。
第二步:在堤坡的上半部,沿堤修建壹條寬約40厘米的平埂(或清埂),防止逃跑,巡視池水,方便投餵。據觀察,黃鱔在越過堤岸逃跑時,到了平坎會迅速折回。
第三步:在池塘底部四周挖壹條1米寬、05米深的抗旱溝,將挖好的土挑出堤外。壹旦遇到幹旱,鰻魚就會溜進溝裏活動。
第四步:在池塘中間挖壹條井字形的溝,將池塘底部分成四九個大小不壹的坑(這個坑通常被稱為“棲息坑”,即黃鱔打洞的地方)。挖溝時,將挖出的土放在“棲息魚點”的位置。池塘被淹後,溝內水深20 ~ 30厘米,溝內水深70 ~ 80厘米。
第五步:在幾個露出水面的鱸魚岬上堆放腐爛的牛糞、谷殼、綠肥等基本材料培育蚯蚓,並有意在岬上移植壹些水蓼、馬蘭或烏龍冠等草,為蚯蚓和黃鱔提供遮蔭。使岬角陰暗、濕潤、肥沃,為蚯蚓的繁殖和黃鱔的掘洞創造良好的條件。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農業出版社《西藏農牧業科技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