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壹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夠明白事物的本質與道理,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出處:《論語·為政》。
《論語·為政》篇有孔子的壹段人生為學進德的自述:“吾十有五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擴展資料:
三十而立的意思:
三十而立,漢語成語,拼音是sān shí ér lì,原意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於禮。現代則多指有所成就。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理想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