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麽?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麽?

關於粽子的起源,壹般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實際上,最早的粽子起源於古代祭祀習俗,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進化史。

粽子,原名“統宗”,用糯米包在竹筒裏,用草木灰汁煮。它的色、香、味都很獨特。粽子的出現標誌著壹年進入夏季,是壹年生活的轉折點。壹開始並沒有什麽特別的紀念意義。

春秋時期,茭白(茭白)的葉子逐漸被糯米包裹成角狀,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稱為“角粟”。粽子之所以用角形包裹,是因為古代先民在祭祀時喜歡用長角的動物作為祭品,認為動物的角是溝通人神的靈體,以此來使五谷豐登,倉庫滿滿。

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屈原愛國憂民。後來被壹個朝臣害了。據說他在五月初五加入了汨羅江。人們傷害他的死,於是開始把屈原的死和端午節聯系起來,把“角”扔到河裏,防止魚、龜、蝦、蟹破壞屈原的身體,以表達對英雄的敬仰和紀念。從那時起,端午節就被賦予了道德意義。

粽子在唐代進入尋常百姓家;

隋唐時期,端午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作為端午節的標準,自然出現了許多新的品種。最著名的“九子粽子”就是用彩色的線把九個粽子綁在壹起,寓意子孫滿堂。唐玄宗曾經用它來宴請大臣。

粽子裏面不僅有小米或者大米,還有糯米,還加入了棗、糖、松子、栗子、核桃、生姜、麝香等各種食材。甚至還有楊梅粽子、蜜餞粽子、香料加紅蜜的“飛翔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