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大約是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采了大量的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可以使周圍的水變暖直至結冰。於是壹些能工巧匠開始用硝石制冰。
工匠們把水放進罐子裏,拿壹個更大的容器,把水放進容器裏,然後把罐子放進容器裏,不斷地往容器裏加入硝石,這樣罐子裏的水就變成了冰。
亞硝酸鹽是壹種白色苦澀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是硝酸鈣。當它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形成冰。硝石溶於水後,可通過冷卻結晶或蒸發結晶提取再利用。
宮殿裏的冰是冬天保存的。
以清代故宮為例,冬天的冰塊被保存下來,放在當時的皇家雕花冰塊裏。當時有專門的官員負責這些工作,叫做水司。
冬天,他們會從冰凍的河裏取冰來祭拜河神,並給他們冰塊。他們拿到冰塊後,會把它們擺成方形,按標準尺寸排列,然後埋在冰室裏。而且當時冰室是不允許普通人使用的,他們使用的冰室壹般都是官員或者皇室人員使用的。
入夏後,由於天氣炎熱,需要冰塊降溫,盛放這些冰塊的器皿也很有講究。它們都是木制的,有時這些冰塊是用來冷卻食物的。皇帝會給大臣們分發冰票,讓他們根據冰票索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