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可以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壹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中元節的歷史發展
在20世紀20-40年代,七月半是個隆重熱鬧節日。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七月十四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七月半祭祖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壹次七月半祭祖,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七月半祭祖節也沒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