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黑心病病因目前還不是很明確,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低溫引起的生理失調癥,22~25℃以下的低溫可導致該病,高於25℃則不發生。國外有學者認為菠蘿對黑心病的敏感性始於田間,而收獲後的環境只是加強了這種敏感性。田間低溫可能引起代謝的某些變化,產生壹種導致黑心的前體物(Precursor),收獲後繼以低溫(4~8℃)貯運,促使前體物累積。若接著在20℃高溫下7天,前體物會轉變成毒物,導致黑心。但如果再繼續在低溫下貯藏,前體物又會停止合成並轉變為無毒的化合物。這種毒物,可能是褐色的酚鹽化合物。我國譚興傑等(1989)認為誘導菠蘿黑心病的因子,除低溫外,還有赤黴素(GA3)。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目前種植的品種不多,耐病品種更少。唯南園五號是抗性較好的鮮食種,但果形稍小,有壹定的推廣難度。
(2)栽培防治。合理施肥,:施足基肥,以土雜肥為主,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用量,常用氮、磷、鉀比例為3∶1∶2。追肥要早,避免在成果期集中施用;嚴格控制赤黴素和萘乙酸在催果時的使用濃度;在果實增大期,適當追施壹些氯化鈣等鈣質肥。
(3)適當采收,及時加工。(4)科學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