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碧雞巷位於常州西部,靠近運河,是古代打樁驛站所在地,原名“華士街”。常州自古以制作箅子和木梳聞名。被譽為“宮中名梳”、“常州梳子天下第壹”,這裏家家戶戶都以制作梳子為生。乾隆南巡時,在附近的打樁崗上岸,入城。看到街上到處都是生產和銷售梳子的作坊和商店,他就給這個地方起名叫“梳子巷”。在現代,常州的簸箕和木梳也分別在舊金山和費城的第二屆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和金獎。美國電影《星星的天使》中的女主角用常州梳子做胸飾,印尼前總統蘇加諾回國時也帶了兩把常州梳子做紀念品。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說:“梳頭百余遍,壹覺到天明。”
常州碧雞巷口有壹座高高的牌樓,上面寫著三個大大的紅字“大碼頭”。顧名思義,這裏就是大碼頭的所在地。明朝時,打樁崗就設在這條巷子裏,是專門為運送公文的官員和官吏在經過當地時停下來休息或換馬而設的。清代的打樁崗叫黃花亭,是當時繼金陵崗之後的江南大崗。大碼頭旁邊有黃花亭,是古代常州市大運河沿岸三個官亭中最高的。
妳現在還可以在這裏買到古董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