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介紹:
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以壹句詩贊美月餅,“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內有餡”,由此可見宋代的月餅已有酥油和糖餡。在元代,據說人們利用贈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攜帶壹張紙條,約定在8月15日晚上,同時采取行動,殺死並趕走蒙古“韃靼人”。在明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
明沈浜《萬部雜註》載:“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是壹種月餅子,大小不壹,名曰月餅。”《議事錄》說:“八月,宮中賞海棠玉簪花。從農歷正月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到了十五,家家戶戶都提供月餅和瓜。無論如何,中秋節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如果還有月餅剩下,要收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年底分開用,叫團圓餅。”元明以後,中秋節吃月餅送人的習俗日益盛行,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意義。
從清朝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和品種上都有了新的進步。不同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形狀使月餅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味、蘇味、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獨特的節日食品,也是四季都有的精致糕點,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