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肥食譜 - 樂陵大棗的歷史演變

樂陵大棗的歷史演變

樂陵金絲小棗的栽培始於商周,盛於魏晉,盛於明清,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據《戰國策》介紹,蘇秦遊說六國時,曾向燕提出開發金絲小棗,可惜未能引起重視。

明清時期,樂陵大棗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明成祖朱元璋登基後,為了恢復和發展飽受戰爭摧殘的農業生產,曾向天下頒布法令:“棗和柿子,豐年可以賣,歉年可以吃”,倡導當地百姓種植棗樹。明萬歷十九年,樂陵縣令王也提倡“教人種樹,勸人種棗”。

《山東通誌》記載,清朝嘉慶年間,樂陵縣令張大成“創辦棗林書院,名師講學”,對樂陵大棗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實行“三光”政策,樂陵大量棗樹被毀,到1943,全縣棗樹不到30萬棵。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樂陵紅棗得到了新的發展。到1950,全縣棗樹數量增加到80萬株,年產量239萬公斤。1960期間,樂陵向蘇聯、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和國內十幾個省區的65個縣市供應了170萬株棗苗,國內外許多地區也發展了樂陵棗。65438年2月至0965年2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誌在樂陵考察時,鼓勵因地制宜發展紅棗生產,為樂陵紅棗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