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用魚和熊掌比喻是因為魚和熊掌是圖騰。
魚和熊掌,如果不可以都得,就取更美味更貴的熊掌。生和義,如果不可兼得,就取更重要的義。熊掌比魚更好所以取熊掌,義比生命更重要所以取生命。
如果把壹個人現在站的位置為原點,向左走比作魚,向右走比作熊掌,那麽,在同壹時間內人不可能再向左走100米的同時向右走,反之亦然。這種情況下,作為壹個完整的人,魚和熊掌必然不可兼得。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壹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
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範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壹樣,內心有壹種凜然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