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災流亡他國19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跟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炒股”。重耳努力成為壹代著名的君主“晉文公”。
但是介子推並不想發財,就和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下令釋放火燒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介子推決心不出山,最終死於火災。
晉文公記住了他的忠義,把他葬在綿山,建了壹座神龕,建了壹座寺廟,並下令在介休之日禁止寒食,以表達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發源地是山西介休綿山,有2600多年的歷史。寒食節起源於介休綿山焚燒介推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Xi·別離》。
歷史上寒食節和清明這兩個節日差不多,久而久之,就合並成壹個節日了。《唐·姚輝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慶元日,前後賜三日。”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在唐代,寒食節和清明節合而為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