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餃的起源
蒸餃是壹種非常受歡迎的特色小吃,據說起源於包子。它和包子的主要區別是用未發酵的面條做皮,而且頂部不封口,呈石榴形。最早叫小麥,“以面粉為皮,肉為餡,頂為雄蕊,方言叫燒麥。”如果我們把這裏的“壹點麥”的配方和今天的燒麥對比壹下,就可以看出它們是壹回事。
到了明清時期,雖然仍使用“燒麥”壹詞,但也出現了“燒麥”、“蒸餃”等名稱,“燒麥”出現的頻率更高。
比如《儒林外史》第十回:“點心兩盤,豬心壹盤,鵝油白糖蒸餃壹盤。”
《金瓶梅花刺》中也有“賣桃花”的描寫。清朝乾隆年間有“蒸餃餛飩滿菜”之說。
“賣”字出現在李鬥的《揚州畫舫記》和魯谷的《通竅倚書》中。《清平山堂快說李翠蓮的故事》:“賣與吃有何難?我會切三湯兩塊。”
傅崇舉的《成都飲食食譜概覽》列出“各種蒸餃、燒臘、絞菜、凍菜、羊肉、雞皮、山雞、金鉤、素蒸餃、芝麻蒸餃、梅花蒸餃、荷花蒸餃……”清代佚名編撰的食譜《調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