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耳前瘺道的中醫治療

耳前瘺道的中醫治療

專家提醒,耳瘺有可能引起嚴重感染,應引起患兒家長重視。

耳瘺是壹種先天性疾病,其發病率並不是很高,但壹旦形成後,就很容易引起感染,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這種疾病,最好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以排除感染危險。

飲食上宜清淡,以瘦肉或鮮蛋為主,忌海鮮魚蝦。

祝妳的寶寶早日健康,給妳推薦壹個好的博客:

媽媽博客/

1、相關知識:

耳前瘺管或稱先天性耳前瘺管,為胚胎期第壹腮溝的遺跡。多單側發病。瘺口常位於耳輪前腳,瘺管可形成分支或樹叉狀,管內表面襯以復層鱗狀上皮,管腔內有脫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敗可排泄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樣分泌物。本病壹般常無癥狀,偶爾在擠壓時有少量粘液或粘膿從瘺口溢出;感染時,局部可紅腫疼痛或形成膿腫,或膿性分泌物增多;反復感染化膿者,局部可形成膿瘺或瘢痕。壹般來說,無癥狀者不需要治療。若有感染化膿,可給予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如青黴素,每次80萬單位,肌肉註射(註意做過敏試驗);或紅黴素,每次0.25g,每日3次,口服。若形成膿腫應及時切開,排膿引流,局部清潔消毒,碘伏紗條換藥;待紅腫消失,感染控制後可行瘺管切除術,務必壹次徹底切除,否則遺留部分瘺管感染復發,再行手術效果甚差。

2、相關知識:

耳瘺是因先天形成,或耳後疽治療不徹底,潰口經久不愈所致。以耳前或耳後出現瘺管,時有滲液為主要表現的瘺病類疾病。

本病多見於西醫所指先天性耳前瘺管及耳後骨膜下膿腫破潰後遺留之瘺管。

[診斷依據]

1.先天性者,瘺管自出生後即存在,常為盲管,或深或淺,或直或曲。其開口多位於耳屏或耳輪腳前,如芝麻粒大小。平時無癥狀,但常有少量乳白色幹酪樣物排出,微臭。若感染邪毒,則瘺口處紅腫、疼痛、溢膿。反復發作後,瘺口處皮膚變薄呈暗紅色薄瘢痕。

2.耳根毒所致者,瘺口位於乳突下方皮膚,病程在三個月以上不愈,溢膿不止,量少有臭味,探針可觸及乳突骨質。

[辨證論治]

1.膿毒(蘊積)證:耳前瘺管開口處紅腫疼痛,並有溢膿或多或少。舌質紅胖,苔黃膩,脈滑數。排膿解毒。

2.正虛邪戀證:耳後乳突尖處瘺口日久不收,時溢稀膿微臭,瘡口暗紅,倦怠乏力,舌質偏淡,苔薄,脈細緩無力。扶正排膿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