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系統聚類分析法
聚類分析是將樣品或變量按照它們在性質上的親疏程度進行分類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是在樣品距離的基礎上,定義類與類之間的距離,首先將n個樣品自成壹類,然後每次將具有最小距離的兩個類合並,合並後再重新計算類與類之間的距離,這個過程壹直繼續到所有樣品歸為壹類為止,並把這個過程做成壹個聚類譜系圖。
系統聚類方法,即有最短距離法、最長距離法、中間距離法、重心法、類平均法、可變類平均法、可變法、離差平方和法。系統聚類分析盡管方法很多,但歸類的步驟基本上是壹樣的,所不同的僅是類與類之間的距離有不同的定義方法,從而得到不同的計算距離的公式。本研究選用最長距離法,β參數值取0。用dij表示樣品Xi與Xj之間距離,用Dij表示類Gi與類Gj之間的距離。
(二)鄱陽湖地區農業基礎投入的聚類分析
依據各地區農業投入要素中的農業機械總動力(X1)、化肥使用總量(X2)、農藥使用總量(X3)、地膜使用總量(X4)、有效灌溉面積(X5)和農林牧漁從業人員(X6)年平均數6項指標進行聚類分析(圖3-5),數據變換結果列入表3-2,聚類結果列入表3-3。
圖3-5 鄱陽湖地區農業基礎投入的聚類譜系圖
表3-2 鄱陽湖地區農業基礎投入的聚類譜系標準化數據
續表
表3-3 29 個地區分類及各項農業基礎投入平均情況表
根據系統聚類譜系圖,可以將鄱陽湖地區29個縣(市、區)劃分為3類。目的是進壹步分析各類地區農業基礎投入狀況,計算每類地區各項農業基礎投入平均數情況。
第壹類地區包括: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裏區、青山湖區、安義縣、廬山區、潯陽區、九江縣、德安縣、星子縣、湖口縣、彭澤縣、余江縣、奉新縣、萬年縣。農業基礎投入要素中,農業機械總動力(X1),化肥使用總量(X2),農藥使用總量(X3)、地膜使用總量(X4)、有效灌溉面積(X5)和農林牧漁從業人員等投入平均狀況最低,說明這些地區農業投入相對不足,需要進壹步加強。
第二類地區包括:新建縣、進賢縣、樂平市、永修縣、都昌縣、樟樹市、東鄉縣、余幹縣,各項農業基礎投入位居中等,說明在這些地區農業投入相對適中。
第三類地區包括:豐城市、高安市、臨川區、鄱陽縣,各項農業基礎投入相對較高。
(三)按照各地區的種植業農產品面積進行聚類
依據各地區的稻谷 的播種面積平均數6項指標進行聚類分析。聚類譜系如圖3-6,標準化數據表見表3-4,聚類結果見圖3-6和表3-5。
圖3-6 種植業農產品面積聚類譜系圖
表3-4 種植業農產品面積聚類譜系標準化數據
表3-5 29 個縣 ( 市、區) 分類及主要農作物平均播種面積情況表
續表
從聚類結果表 3-5 中可知:
第壹類地區: 安義縣、廬山區、青雲譜區、星子縣、余江縣、奉新縣、東鄉縣、萬年縣,屬於典型的水稻大面積種植區域,大豆面積也較大,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較少,同時這些地區的經濟作物如油料作物、糖料和蔬菜播種面積都比較小。
第二類地區: 都昌縣、樟樹市、高安市、臨川區、余幹縣、南昌縣、新建縣、樂平市,屬於典型的水稻較大面積種植區域,蔬菜的播種面積最大,油料作物播種面積也較大,但這些地區的小麥、玉米、大豆、棉花及糖料等種植面積都很小。
第三類地區: 彭澤縣、湖口縣、九江縣、永修縣、德安縣,屬於典型的棉花大面積種植區域,有壹定的水稻種植面積,同時玉米種植面積、小麥種植面積較大和油料作物面積較大,大豆面積較小、糖料面積最小和蔬菜的播種面積較小。
第四類地區: 鄱陽縣、進賢縣、豐城市,屬於典型的水稻最大面積種植區域,小麥、玉米和油料作物在區域內種植面積最大,蔬菜播種面積和大豆面積較大,棉花和糖料面積卻最小。
( 四) 按林、牧、漁各種產品的產量進行聚類分析
依據各地區的水果產量 平均數 5 項指標進行聚類分析,聚類譜系圖如圖 3- 7,數據標準化表如表 3-6,聚類分析結果見圖 3-7 和表 3-7。
圖3-7 林、牧、漁產品產量聚類譜系圖
表3-6 林、牧、漁產品產量聚類標準化數據
續表
表3-7 29 個縣 ( 市、區) 分類及主要林、牧、漁產品平均產量情況表
從表3-7可以看出:
1)對於鄱陽湖地區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屬於第壹類地區,在第壹類地區中,這些地方基本上都出產水果,水產品的平均產量較高,只有極少數城市不出產水果,而肉類、奶類、禽蛋平均產量都比較低。
2)在第二類的永修縣、余幹縣、奉新縣、臨川區4個地區,水果和肉類的平均產量是最高的,奶類產量是最低的,對於禽蛋和水產品的平均產量來說,處於中等水平。
3)第三類地區只有壹個青雲譜區,該地區的奶類產量是最高的,也就是說,南昌市的產量基本上由其供應。
4)第四類地區也只有南昌縣壹個,該地區生產的肉類平均產量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