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歷史文化公園古城墻遺跡原屬古城東南角,保留了古城風貌的痕跡,是了解邢臺歷史的壹面鏡子。“順德府,好城墻”這句古諺流傳甚廣。順德府,壹個古老的縣城,因其建築精美,尊嚴嚴整,敵警遍布,被譽為“京南第壹城”。據考證,邢臺古城最早建於春秋時期,古城的西墻和西南角可能更早,甚至與商祖義、邢後有關,但需要文物專家進壹步考證。邢臺古城有20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齊桓公帶領曹魏重建長城。後於十六國後趙擴建,宋代興州刺史在原址重建,明萬歷年間順德知府王守成擴建。到清朝鹹豐年間,修建了南關城。現存的古城墻遺址是明代翻修的。城墻高3尺,厚6尺,城池堅固。它“陡峭、鐵壹般堅硬、深邃、環保,看起來就像壹條天然的護城河”。別稱臥牛城,內城墻二十尺繞十三裏(不含外城)。有東、西、北、南四個門,各有四重,還有壹個小北門,共有17個門。南關城墻周長7裏,高2尺,厚3尺多。北連長城,西、南、東設六道寨子門。南關是邢臺市的商業中心,號稱“順德府好南關”。城墻外有兩條護城河,每條都有10多米寬。護城河之間有鹿寨岔口,還有隱藏的城堡。
明朝萬歷九年(1582),工部撥款49090兩白銀對順德城進行修繕,三年內完成了城市的整修。1583年正月,在順德知府王守成的主持下,開始了大規模的修繕。這次修城用了15329000多塊磚。麻束4萬斤,樹木25092株,工程進展迅速。成千上萬的人同時聚集在大門口。“第二年四月完工,比工部規定的期限少了兩年零兩個月,新順德府城壹周十三裏二十尺。東、西、北、南四門,各有四重,另有小北門,共17門。城墻上建有四座城樓,其中南天門城樓最為雄偉,共有14座望樓,城墻上有4座望樓。城墻之上有城樓、魁星城樓、瞭望塔、瞭望塔等27座,其中魁星城樓是城墻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