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食譜紙
想起父親的春卷、藕餅和十香賴,母親的烏魚子和常年賴,全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圍著桌子分享年夜飯的味道,總讓我懷念自己,只因為這其實是我在荷蘭結婚前的家的味道。每到春節,我都會選壹天和爸媽出去辦年貨,拎著包回家,喝杯茶,喘口氣,全部挽起袖子。壹年壹度的年夜飯不能馬虎。妳需要盡早把材料準備好,這樣除夕下午做的時候就不會那麽忙了。家鄉菜:春卷,蛋餃,藕餅春卷,蛋餃,都要包好,攤好,凍好幾天。肉湯要早燉,蹄筋和魚唇也要先上。沒有這些材料,就不會是象征著闔家團圓幸福的“全家福”(即雜燴)。先做春卷,年夜飯桌上壹定不能有油炸春卷。金黃色的春卷形狀像金條。春節吃炸春卷,不僅意味著迎接春節,也反映了人們往往求財以保證家人溫飽的務實心理,而不是文達。爸爸性格瀟灑,不計較求財。但是,家鄉的傳統就是這樣,老人堅持遵守。我的春卷傾向江浙,餡料是韭菜肉絲蝦仁。肉絲和蝦仁需要分別腌制,放入油中炸至剛剛熟,拌入切碎的生香蔥,加入鹽和白胡椒粉。雖然材料不復雜,但是包春卷需要時間。爸爸告訴我,餡不要貪,以免爆皮;也不能太少,不然炸出來的春卷又扁又松,不夠飽滿好看。另外,卷的時候需要註意手勢,這樣才能把春卷包的松壹些。分量的多少,手勢的輕重,幾下就能得心應手,孩子學會包春卷,包好,不知不覺就明白了中庸之道。然後,我幫媽媽拌了壹大鍋肉末,加入姜汁、蔥花、醬油、香油和少許澱粉,順時針攪拌壹會兒,讓肉變得粘稠。這種肉餡壹部分均勻分布,用剁碎的丁香包裹蛋餃,剩下的可以做成蓮藕餅和炸丸子。攤雞蛋餃子的皮是最難的部分。爸爸手到擒來,煎雞蛋餃子都靠他。鍋裏只能抹很薄的素油。鍋熱了,倒壹勺碎雞蛋汁,搖壹搖,讓它變圓。趁蛋汁會凝而不凝,迅速在蛋皮上放壹撮餡料,立即對折,鏟出鍋。動作要從頭到尾都很輕,以免破壞了小巧可愛的蛋餃。然後我們會做蓮藕餅,這也是我爸爸的家鄉菜。除了當年和他壹起來臺灣省的幾個老鄉,我幾乎沒聽說家裏有人做這道年菜。直到移居荷蘭前壹年的冬天,我偶然在社交場合和鄰居聊起新年的習俗。說到蓮藕餅,對方眼睛壹亮,說:“對,過年壹定要吃炒蓮藕餅。這是我媽家的年夜飯。”壹問,她媽媽是江蘇東臺人,在東臺和南通長大的爸爸是老鄉。因為壹道菜,我現在感覺彼此的距離近了很多,談話也很熱烈。食物真的是極好的溝通橋梁。蓮藕餅說是餅,其實和湖北菜裏的炒蓮藕夾很像。我在菜場買了個頭粗、質地糯的蓮藕,煮熟後像荷葉餅壹樣切成兩片稍微連在壹起的,在每片的縫隙裏放上肉末,裹上薄薄的面糊,在油鍋裏炸到微黃,撈出來吸壹吸,攤涼,然後放入冰櫃,在鍋裏炸到金黃,除夕和過年才吃。剛出鍋的蓮藕餅又脆又脆,連續吃三四塊都不膩。必備菜:十道香菜不僅是上面說的菜,也是我每年除夕夜飯桌上必出現的菜。還有砂鍋、火腿雞湯、紅燒金元寶(也就是蹄子)、蒜蓉炒臘肉、豆芽蝦仁或炸蝦球等熱菜,以及蘇式熏魚、紅燒牛筋、鹽水鴨或醬鴨等涼菜,可以說是典型的“大魚大肉”十香菜是壹種什錦蔬菜,也是家鄉過年的必備菜。這個食譜在我們家代代相傳已經很多年了。它的材料不貴,做法也不算太難,但是講究慢工出細活,費時費力,沒有耐心是永遠做不成的。十香菜,冷熱皆宜。我認為冷食比熱食好吃。上菜前淋少許香油和好的老陳醋拌勻,味道更香更爽口。從大年三十到大年三十的第三天,這道素菜總是壹桌子葷菜裏第壹個墊底的。我家的團圓飯壹般都是我爸的味道,我媽作為壹個職業女性並不在意。反正她平時很少做飯,吃的多是丫環和父親做的江浙菜,早就習慣了。但是,每年還是有兩道臺灣省風味的年菜是她必須自己做,而且要端上桌的。其中壹個是烤烏魚子。奶奶還在世的時候,鯔魚在冬天的至日附近產卵,她會去臺南的大星港直接從漁民那裏買鯔魚卵巢。壹旦她買了它們,她會請人用鹽制作它們,然後分發給她的孩子和親戚。我奶奶去世後,我媽換到了迪化街,那是臺北有名的年貨街,有很多老字號。除夕那天,我媽按照奶奶的做法,把烏魚子在米酒裏泡了壹會兒,然後小心翼翼地剝掉外層的薄膜,放在燒紅的木炭上烤,烤到兩面金黃冒泡。此時烏魚子外層似焦而不焦,內層則七八分熟,軟糯油潤,味道原始迷人。烤烏魚子切片,配上冬蘿蔔或蒜苗,是最正宗的吃法。媽媽很能喝。她喜歡咬壹口烏魚子,喝壹口白蘭地。她不怎麽喝酒,只嘗它的香味。我媽的另壹道過年菜叫“長年菜”,其實是用老湯燉的芥菜(臺灣省閩南人叫割草菜),象征“長命百歲”“長命百歲”。每個人,包括爸爸,都要在年夜飯桌上吃幾口以求好運。年夜飯吃起來很苦,小時候不喜歡吃。媽媽說多嚼兩下就甜了,可我還是覺得苦。長大後,也許是因為開始品嘗生活境遇,不知道比長期種菜苦了多少,終於慢慢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父親的春卷、藕餅和十根香菜,母親的烏魚子和長菜,昏黃的燈光下圍著桌子吃團圓飯的味道,總讓我留戀,只因為那其實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