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旺蒼的風俗習慣
地名由來:1945,正式建縣,因治所位於旺蒼壩,故名旺蒼縣。據蒲小榮《四川市縣地名源流》(社科研究,第5期,1980)記載,旺蒼縣的“地名旺蒼壩”四面環山,其中地勢平坦,四周是淞江和黃洋水,任何時候都顯得蒼白無力。過去文人望月四季,有興旺之意,故名旺蒼。“歷史沿革:旺蒼在上古以前是八輔地區的地區,唐、禹、夏、商是涼州地區,西周屬於永州,春秋戰國是蜀地。秦滅巴、蜀後,建郡,隸蜀郡甲蒙郡。漢代屬益州廣漢縣甲蒙郡。蜀漢時屬漢壽郡,梓潼郡。二晉中,隸屬金壽縣、涼州梓潼縣。如今,旺蒼設縣始於南北朝。南宋武帝在今嘉川鎮(後魏改稱嘉川)設宋希郡、興樂郡;梁肖在董藩區的木門鎮設立了木門縣和付強縣,在普吉鄉的大千葉設立了池川縣。劉崧定居在平州縣的百丈關,即今天的洪江鎮。明初,廢棄的嘉川縣並入廣元縣。1912至1927,在百丈關設立廣元縣百丈關分縣。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王倉壩(今縣城所在地)成立廣元縣蘇維埃;英安蘇維埃在英嘴巖(今崔瑩鄉)成立。從1934年冬天的至日到次年夏天,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川陜省委、川陜蘇區政府和紅軍第四軍領導機關都設在王倉壩,王倉壩成為後來的川陜蘇區首府。紅軍長征後,旺蒼仍屬廣元縣。1942年,在廣元縣東部13鄉(鎮)成立旺蒼管理局,開始籌建縣城。1945正式建縣,因地處旺蒼壩而得名旺蒼縣。10月+02年0950+65438年65438+65438後,先後歸屬劍閣地區、廣元地區、綿陽地區。1985,廣元市成立後,隸屬廣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