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又稱燒麥、肖米、稍麥,是壹種以燙面為皮,包裹肉餡上籠蒸熟的中國傳統面食,元代已有記載。
名稱
燒賣、燒賣、稍麥、肖米等
制作原料
材料:糯米、肉、香菇、鮮筍、燒麥面皮。
調味料:鹽、味精、姜、醬油。
制作過程
1.泡糯米,泡了壹夜,然後蒸熟。
2.把肉、香菇、鮮筍,分別切丁,姜切末。肉丁用鹽、味精、醬油腌制30+的時間。
3.點火,倒油,先把姜末炒香,然後放入肉丁,炒到變色,加鮮筍丁炒3分鐘後,然後給香菇丁,同時給鹽,味精,醬油,要稍微鹹點,要不然燒賣餡很淡。
4.三丁炒好後,就把蒸熟的糯米到入鍋裏攪拌均勻。當然得把火關掉。依照家鄉的味道,給了大量的黑胡椒粉。
5.燒賣的面皮,然後開始包,燒賣。
6.包完了蒸上5分鐘就可以了。
食用指南
燒賣作為早點、小吃,吃時配以醬、醋、姜絲或者鮮湯,美味無比。
營養價值
燒賣的面皮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燒賣裏的豬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利於人體的生長發育。
燒賣的由來
燒賣最早見於史料記載是元代高麗國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其上記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於"稍麥"的註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裏"稍麥"的制法和今天的`燒賣作壹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壹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壹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壹詞的出現。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裏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制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制成。中國南方還有壹種"鹵餡"芽菲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制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南京有蛋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若想自己做燒賣,制做起來也並不復雜。其原料包括面粉、幹粉、餡料。制作的時候,面粉用開水燙好,攤涼,揉成粉團,搓成長條,再切成小段,搟成圓餅狀,再撒些幹粉,並將圓餅的外緣壓成麥種形,包入餡料,用手壹捏,上端便呈現石榴花般的花紋。把燒賣放進蒸籠裏,約蒸10分鐘後,便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