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建水陶的建水陶簡介

建水陶的建水陶簡介

建水古城北郊有壹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村。碗窯村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後人只知道這裏世代以陶瓷為業,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身後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裏沈寂著壹大片行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

在198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建水工藝美術陶廠首次對建水古窯遺址和陶瓷殘片進行的叩訪中,他們驚喜地發現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殘片,從此,人們從這種極富靈性的陶瓷語言裏,破譯出了古人無意中傳遞出的歷史與文明。

在1953年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合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坭興陶、四川榮昌陶壹並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制泥方法是:將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後,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制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沈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壹只缸內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復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於泥料的細膩,在濕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壹般不采取灌漿註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於制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便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元素的紅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則是含矽的白色粘土,壹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殘貼”便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生產之初,主要生產煙鬥、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壹格;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壹種用於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即新中國成立後曾大量生產的汽鍋紫陶汽鍋,又稱為“楊捏”,為拳頭產品,特別是30年代建水藝人向逢春制作的陶汽鍋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壹秀”之譽。

時至今日,建水制陶仍固執地沿用著數千年前發明的制陶工具,在簡陋的陶車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個制陶過程大師級地位的環節,因為同壹種器型的典雅與媚俗、雄渾與小氣,都是源於拉坯時的微厘之差。

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是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壹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濕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沖擊取勝,而以壹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導出的是壹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於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制泐(le 勒)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刻將濕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並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然而,妙處在於,刻模經填泥、修坯、風幹、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後,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銹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於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汽鍋是紫陶產品中的壹個重要項目。馳名中外的“雲南汽鍋雞”就是用紫陶汽鍋烹制出來的美味佳肴,用汽鍋烹燉肉類菜肴,不僅肉絲細膩,味道鮮美,而且汽鍋具有耐酸、耐堿、保溫持久等特點,同時也是造型美觀的美術工藝品,使人看了賞心悅目。1979年中央輕工部批準建水紫陶汽鍋為優質產品,同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特地挑選建水紫陶汽鍋贈送美國副總統蒙代爾的夫人。1983年,紫陶汽鍋在同行業評比中被評為優勝產品。雲南汽鍋雞即建水汽鍋雞被記入《中國名菜譜》壹書中。人民大會堂也把汽鍋雞列為國宴佳肴,款待外賓,受到稱贊。 傳統的建水陶窯稱為龍窯,壹般呈豎臥狀依山由低向高逐臺而建,火門在下,切面為上圓下方馬蹄形。建水紫陶的燒結溫度壹般在1000攝氏度以上,因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溫下窯氣的變化使得陶器在焙燒過程中會出現意外的顏色和花樣,形成可遇不可求的“窯變”。

因了泥料的無砂細膩,可經過精細的打磨而得到陶明如鏡的“無釉磨光”效果。高溫的焙燒,使得陶制堅硬如鐵,壹件上好的紫陶要通過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才能完成。打火皮是第壹道打磨工序,用粗砂石去磨,不宜用力過重,過重拉傷陶面則不可救藥。隨後用細砂石均勻地除去粗砂打磨留下的拉絲。第三道工序用油石將坯面磨光,再用當地找來的鵝卵石做多次上光,直至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進行拋光細研。最後用油脂對陶器進行周身擦拭。經過如此細致繁縟的過程,粗糙無神的陶器,才會顯出誘人的光彩。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別於其他陶品的特色,壹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後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後用鵝卵石拋光,細致復雜的過程後,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會令妳在反復展玩之中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