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劉星,三峽,再聞杜甫之聲(散文)

劉星,三峽,再聞杜甫之聲(散文)

還聽說杜甫的聲音(散文)沒有目的,有情緒;黃昏時分,我沿著硬化的鄉間小路慢慢地走著。

因為不遠處的松林外的灌木叢裏有布谷鳥在叫。灌木叢外,筷子般長度的稻苗正在歡快地生長,在潮濕的細雨中生機勃勃,綠油油的。

在山上能找到這麽狹小的世界,有豐富的水生植物,實屬罕見。如此細長如綠化帶的水田,倒映著遠處山峰的剪影,再加上蜿蜒的群山,總能在水田的清涼中感受到山居的甜蜜。

看啊!在灌木叢和野生茶樹附近,黃色的尖尖怯生生地突出來;跨過壹條青石板連接的山澗,轉過壹座小山,就能看到松竹在眼前翩翩起舞。這裏出產的竹蓀是壹大特色。在金花聚花的頁面上壹切都是那麽的愜意,走在這樣的鄉間小路上仿佛是悠閑的漫步。在離小屋不遠的小徑前,幾只歸巢的野雞正囂張地霸占著水泥路面,甚至旁若無人——孩子們已經散去,它的時間才下午四點。雖然現在還是傍晚,但是布谷鳥“曖昧”的叫聲恰到好處。聽,布谷鳥開始在灌木叢中鳴叫。這聲音是憂傷而專註的,總是帶著鮮明的情感——換句話說,總是與詩人產生共鳴的和聲——我置身其中,不能不感傷。是啊,嗯...

杜鵑花...這是壹只被四川人更加神聖化的“鳥”;而且早已記錄在蜀水的血液裏,烙在巴山的骨頭裏。也許血液裏有巴人的鹽,也許骨頭裏有巴人的鈣。前者是壹種力量,後者是壹種精神。不然為什麽詩人總覺得欲罷不能?詩人李白在《蜀》中寫道:“來兮杜鵑啼,愁空山難上青天……”詩人在巴東說“春末杜鵑來,謂之哀。又常拜,是古帝之魂。”“古帝之魂”是杜甫關註的實質。他始終念念不忘,甚至在三峽腹地的雲安,也因此而多愁善感。他說:“妳看鳥就能理解杜鵑了。”

在三峽雲安,他不僅直接以杜甫為題寫詩,還更新了《資貴》壹書,說“峽中雲安郡,河樓翼上瓦器。兩邊的山和樹挨得很近,壹天到晚規規矩矩地打鳴。春風見,夜色淒涼。聽這個...“這是什麽鳥?自然,杜甫沒到三峽,這只鳥就成了他糾結的神鳥,有著最高的精神追求;但當他親臨三峽,真切感受山川水色時,他更在意的是餵壹只只屬於他的鳥。這壹次,它不是布谷鳥,而是“沙鷗”;可惜後人少了些獨到的見解,以為杜甫只活在自己心裏...

我曾經寫過壹篇文章“杜甫的鳥,不過是壹只沙鷸,在廣闊、廣闊的世界裏!”,其中論述了杜甫與杜甫的關系。我寫道—

在對“沙鷗”進行藝術擬人化之前,杜甫其實更關註杜鵑和孤雁。在成都杜甫草堂,他寫下了《拜杜》,在三峽雲安古鎮,他寫下了《杜甫》和《秭歸》兩首詩,興致勃勃。因為雲安是三峽劉星的出生地和居住地,他對杜甫和秭歸都很好,自然對杜甫的這些“鳥詩”很熟悉。

崇拜的布谷鳥不是真正的布谷鳥。相傳古蜀人是農桑皇帝,叢皇帝,治水興蜀。王迪被尊為農業之神,而叢迪被尊為水神。杜宇的布谷鳥和布谷鳥催春的神奇傳說,成為巴蜀動人的人文符號。晚年,王迪皇帝禪悟,隱退青城山,將布谷鳥化為魂魄,留下了“布谷鳥泣血”的美麗傳說和“道德屈尊”的千古佳話。兩位皇帝為“天府之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稱為“天府之師”。所以兩位皇帝的遺風熱愛民俗,受到後人的崇敬。有“清明祭杜鵑,端午祭屈原”的說法。蜀人聞杜鵑而思帝。於是,杜鵑開始在杜甫心中飛翔。之後萬裏乘船,蕩遊三峽,觀賞三江不同河床,登上河床濱水碼頭。這首布谷鳥的歌,再壹次撥動了杜甫的琴弦。所以他到了三峽雲安之後,寫了兩個詩,杜甫和秭歸。

前詩說:“先賢聖賢古法傳後世。妳看鳥鳥,妳還懂布谷鳥。”後詩曰:“峽中郁南縣,江樓翼中瓦奇。兩岸山樹相接,規矩終日啼。”著名的秋在評論這首詩時講了壹個故事。在宋孝宗,有壹個新的縣令是由蜀中學者選出來的。皇帝問蜀中景色,縣令對雲曰:“兩岸山川樹木相接,規矩終日啼。”孝道大贊。可見這首詩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如果說山木形態壯美,那麽秭歸的歌聲就是蜀中三峽之聲的歡愉。

秭歸是布谷鳥。這只鳥與詩歌的靈魂融為壹體。當地壹家報紙的名字就取自“杜甫”,三峽劉星的幾十首詩最早發表在這家名為“杜甫”的文學小報上。滋養了我應該寫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壹個簡單而美味的“杜鵑亭”建在重慶,三峽和雲陽張飛寺旁邊。如果在“杜鵑亭”合上線裝書,關掉手機,聽聽林中的杜鵑,賞賞山中的明月,賞賞山中的風景,遠眺江城的夜景,那壹定更有趣!

說起杜鵑亭,它建在長江南岸鳳凰山腳下的巨石上。在張飛寺整體搬遷之前,舊址上的“杜鵑閣”也叫得月閣。(現在搬遷後,館前巨大的石崖上有四個巨人在打架。亭子裏掛著壹座古鐘,古鐘上還刻著“鐘靈永恒”的字樣。)

過去,在搬遷之前,張飛寺的鐘直接穿過三峽河,穿過狹窄的河流。即使穿越雲海波濤,它的鐘聲裊裊,傳向遠方——彼岸自然很響亮,順流而下,直到十裏水道新津港,逆流而上,直到四方石。在三峽,在江岸,在山間,每天都是晨鐘暮鼓,很難有詩意——讓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壹下古寺的氛圍...其實,布谷鳥亭壹直建在廟外,供村民爬山歇息——沒有封閉的軒窗,也沒有雕梁畫棟的裝飾;在江邊看風浪,在江濤聽故事想潮,看過往鯽魚,也在紅塵中。於是,我就這樣把油抽到青石欄桿和茅草屋頂的頂端,帶著風霜雨雪四季風;秭歸鳥常噓,杜鵑花繞石縫;不要羞於艱難攀登,而要在線裝書中從容不迫。借用子美的三分意思,江上的風俗是無窮無盡的。“我之所以記得這麽深,是因為我們壹直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長江漲水的季節,我有時會陪母親坐木船過長江,在張飛廟前巨大的青石板上洗衣服、曬床單被褥...

閑話少說,這種“文化鳥”在盛唐時期更是受到文人騷客的喜愛。而李商隱,他的《錦瑟》問世時,是“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蠱惑,王春心杜鵑啼”的默默無聞。蝴蝶和布谷鳥,壹個煽動飛翔的夢想,壹個寄托哀思和悲傷;是莊子的古怪嗎?還是李商隱困了?蝴蝶效應是否在煽動尋找的困惑?還是布谷鳥被賦予了不同的感情?難怪歷代詩人都崇拜尤佳,而且堅持得更久。當然,對於杜鵑來說,更經典的不是詩人而是詩人。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蠱惑,附於文字;“望帝杜鵑”是典故,似乎有跡可循。自然,從此在詩壇,“莊生夢蝶”少了幾分禪意。顯然,只有詩意的意象讓我們喋喋不休了千百年,但三峽腹地的秭歸更是極致。

在三峽地區,有壹個傳說是秭歸鳥,又稱姊妹鳥,據說是由屈原的妹妹曲耀谷的魂魄幻化而成。每年農歷五月春夏之交,鳥的叫聲是“哥哥回來了!我哥哥回來了!”。而這個聲音是故意附在布谷鳥身上提醒人們包粽子修龍舟,準備端午節祭拜屈原的。這是三峽人對屈原最直接的記憶和真摯的情感。這種情與鳥鳴的聯系,確實表現了三峽人對以屈原為代表的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好感。其實,離騷也對這種鳥語情有獨鐘。他曾感嘆“恐畫眉先唱,使夫草不香。”這位醫生問的畫眉的鳥鳴,就是後來被命名的杜鵑。聖賢所關註的壹切花草樹木鳥獸,都被文化固定下來,流傳至今——自古蠻荒之地的巴麗人,活生生的楚國,都被悲劇性地融入了中原文化,但他們的內在精神只能用這種鳥語,這種鳥名也就固化了。(請見諒,這裏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中原文化是如此交織。其實生存的新陳代謝並不是民族的興盛和滅亡,而是中華文化是那麽的大眾化,高昂,嘶啞,抒情,繁衍,生活在三峽峽谷這悲涼的單簧管的旋律裏...

布谷鳥的聲音,“不如回家”的聲音,哀嚎的聲音,真的讓人難以釋懷。這是杜甫和屈原的關系,但上遊不遠,就是古巴的邊界。在古巴,有壹位睿智的紳士,名叫杜宇;傳說杜宇把自己的靈魂變成了“布谷鳥”,這是壹個口耳相傳的悲傷故事。

不知不覺已經是晚上了。我冒著蒙蒙細雨趕回教學樓,樓裏空空蕩蕩,除了矮墻伸出的茂密竹林;而在竹林深處,布谷鳥如約唱起了憂傷的歌。它的聲音是悲傷的,它的話語是清晰的,它的影子是朦朧的,它的靈魂是漫長的。

我打開筆記本電腦,泡了壹杯新茶。我在寫東西。我在寫東西...關於杜鵑,《鳥經》說“江左說秭歸,蜀右說杜宇,歐嶽說恨鳥”等等。

其實,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在鄉村和田野裏,在山峰深處,布谷鳥的聲音不是飽含著哀怨的淚水,不是飽含著讓人失望的淚水,不是飽含著漫無目的的恐慌,而是“布谷鳥……布谷鳥”的催促。

這裏的農田不再是村民的主要工作場所。許多冬季稻田已經幹涸,不再耕種,而我所面對的孩子們,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除草”等農業諺語同樣陌生。而且對《二十四節氣歌》也很陌生。換句話說,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不再依靠農村的哪壹畝地生存,他們只是被農民工“遺棄”在田間的種子;而且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他們不再迷戀農村,不再熟悉農村,更難以熱愛農村...

有的老師是農村家庭,這幾年也做過實驗。稻田壹年只能種壹季,但壹季過後,除去所有的人工、材料等成本,收成結算幾乎是負數。他給我算了壹筆賬...最後,他苦笑著說,也許最大的收獲是“食物可以放心食用”,因為“那是我自己個人勞動掙來的”。事實上,如果邀請所有的人來耕種他們自己的田地(使用原始的勞動方法),這應該是壹個虧本的生意。當前農村勞動力市場上壹戶的耕地、勞動力、產量,應該是虧本的“活”;難怪成年勞動力都出去謀生了。這就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而我們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留守兒童。他們都是這個領域的小主人。然而,少爺卻毫不猶豫地思考著這個賴以生存的領域。另壹方面,繁華的大都市是別人的城市。他們渴望那種生活,卻只能站在燈光之外。盡管這裏的山很美,天很近,水很清,森林很茂盛,但是沒有未來的空間。這些留守二代,我的學生,很快就要擺脫青春了。然而,無壹例外的是,他們對農村所有耕作的知識幾乎為零——這些農民的孩子關心的是外面的世界。雖然外界已經切斷了他們最自然的親情,但這並不能阻止他們新的夢想。這些夢與農村無關。因此,他們不知道四季和氣候變化;我不知道得到和失去壹樣痛苦...我曾經讓他們把夢想貼在“願望墻上”,但沒有壹個是和農村、家鄉、生活現狀有關的;他們用手機與世界交流,用微博和qq與世界交流。他們關註的是鄧紫棋的龍卷風,跺跺院子,我覺得妳有機會,跑男...這些時尚的娛樂和音樂...但很少有和布谷鳥唱歌這麽悲傷的聯系——雖然他們是留守兒童。

也許,就是這樣壹個綜合的矛盾,我讓他們編排的《六壹娛樂》節目就體現了這樣壹個矛盾。這部小品舞劇叫《穿越鄉村歷險記》。內容是農村故事的詩化和跺院子的青春夢(這個融合了小品、舞蹈、古詩詞、新農村諸多元素的節目,在“六壹活動”中獲得了第壹名,這是另壹個故事)...

現在,夜已深;靜得像“和尚敲月亮門”,或許連傷心的布谷鳥都休息了!只聽到鍵盤被敲擊的清脆聲音。我在寫嗎?還是鍵盤在自由舞動!

在夢裏,我想到了三峽地區最獨特的兩種鳥,壹種是杜鵑,壹種是沙鷗...那麽,我會夢見哪只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