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壹個新聞,說有個大哥高考考了26次,外號叫“王考”。
說到高考,我不禁想到,在中國古代,就有這樣的制度,始於被鄙視的楊迪皇帝,終於被鄙視的光緒皇帝。
從607年到1905年,作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持續了近1300年。
沒錯,就是科舉制度。
可以說,在血緣上,它是高考的始祖,也深刻影響了當今世界各國選拔公務員的主要形式——考試。
1300年間,產生了數百余名狀元、十萬余名秀才、百萬舉人、無數文人以及更多的青年學子。
童生自然是輸家。有些人經歷了壹生的考驗,卻依然年輕。歷史上有這樣的場景,壹個老男孩和壹個十五歲的男孩參加了同壹個考試。
事實上,在通往科舉的路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青年學子,他們只是徘徊在資格賽之外,無法進門。
而秀才則是有官職和特權的,不用伺候,不用交糧,也不拜縣令。
舉人是國家的後備幹部,有空缺就可以做官,也是鄉紳家族的主要支撐力量。
進士,自然是權力金字塔上層的壹小部分,平均年產量只有幾十種稀有品種。
狀元,狀元,更是鳳毛麟角。按年份算,平均兩三年才能出壹個。
但在狀元之上,還有更傳奇的——
三元會第壹,六元會第壹。
意思也很明確,就是壹個人六次考試第壹。
六考是什麽?
中國的科舉考試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最完美的位置,* * *有幾關:
縣考、政府考、醫院考;鄉試之後,我就試壹試,宮考。
所以六元會的領袖只有兩個,壹個明清,都是壹個大家族的子弟。
三元壹開始會寬松壹些,歷史上有十六個人。之後三門鄉/協/宮考試可以達標。
因為前三次縣/府/院考試被認為是科舉預選考試,所以有時被歸為壹類。但是,他們真的要考* * *十門,縣裏五門,機關三門,大專兩門,只是難度不同。
拿科舉制度和現在的考試制度做個不科學的橫向比較,大致是這樣的——
縣考=入學考試;政考=小升初;高考=中考;鄉試=高考;考試=研究;宮廷考試=曹博。
當然,這只是表面的比較。其實兩者在難度上是有很大差距的。
現在高考錄取率50%以上,農村考錄取率可能是10%左右,不是壹個檔次的。考了鄉鎮之後拿壹本比錄取率是有意義的。
另外,考生的學習環境不同。古代雖然也有學校,但在規模和功能上與現代學校不同。考生想要通過考試,更多的是靠自學和家庭經驗。
壹個家族平均要幾代人才能成就壹個秀才。我曾祖父是秀才,祖父是舉人,父親是龔氏,我是秀才。壹方面是經驗的積累,壹方面是財富的積累。
這樣看來,進士的高產地區更可能是那些經濟富裕、秩序穩定、讀書普及的地區。
唐朝是河北大戶,宋明清是江南書香門第。
卷二人生,前三元六元的奇聞。
壹天,大唐公司的董事長李世民剛剛完成了壹個大項目,所以他給自己放了壹天假,騎了壹匹馬,到樹林裏散步,打壹場比賽或放松壹下。
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從旁邊傳來壹句話——
世民,妳是董事長。不要自己開車玩。萬壹出了車禍,妳殺了壹花壹貓壹狗怎麽辦?公司形象何去何從?員工怎麽看?鄰居要妳賠嗎?會不會被圍毆?
誰敢說這樣的話?
中國歷史上的第壹秀才孫是622年(武德五年)的第壹秀才。後來參與玄武門之變,是和太宗壹起扛槍的人。
世民無奈:我今天休息,還有保鏢。我是老司機了,對開車也不是很懂,妳也知道。
孫(平躺在地上):反正我打不過妳。如果妳今天想出去,就從我身上碾過去。
李(大怒):保鏢,不管我是主席還是妳是主席,都跟妳對著幹。扣押這貨很溫柔。
孫(毫不畏懼):呵呵,聽說大夏公司的關龍鳳因為出謀劃策而死了。看來我要和他下棋了。
李(化怒為喜):好了,老孫,我跟妳開個玩笑。我知道妳對公司的忠誠。來吧,讓我們下棋。妳說呢,象棋,圍棋還是象棋?我們今天會玩到底。
孫,壹個鋼鐵般的男人,活得很充實。順便說壹下,他是周貝武城人,也就是今天的衡水故城縣。
是不是可以說,鼎盛時期以制造北青錄取率而聞名的衡水中學是經過深思熟慮才被選中的,應該和中國第壹秀才有關?
當然,也許只是巧合。
還有壹個巧合。
中國第壹次三元會和最後壹次六元會之間的贏榜時間是1000年。
781年,唐德宗建成兩年。崔,定州博陵人,新遊客狀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三元會,出自博陵崔氏,被譽為當時天下第壹大家子。
事實上,唐代的進士,大部分確實出自大族之家。在那個普通人不識字的年代,讀書絕對是壹種奢侈。
當然,對於漢族來說,這是基本的鍛煉和出發點。
崔是唐朝齊王崔的侄子。母親去世,她深居簡出,教書讀書,五十多歲才考上進士。中了頭獎之後,博學宏言,賢德方正第壹。
可惜,雖有n部崔名人傳記,卻沒有為他這樣做。可能是因為這個人存在感低,不明顯。這個人意誌堅強,喜歡孤獨,很少社交。做了幾年官,被貶死了。
咦,崔好像是河北人,這也太巧了點。看來唐朝以前,河北真的很強。更別提河北有名的三鎮了,畢竟是割據勢力。
壹千年後——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蘇州人白前,中新醜系狀元。
這是中國唯壹的六元領,也是清朝第壹個三元領。
有壹種說法是,乾隆晚年有意識地取得好成績,創下古今帝王中的多項紀錄。今年剛開始學的時候,突然發現從來沒有壹個三進制的領袖誕生在清朝或者自己手裏。
這個說不通,因為有前車之鑒。
旁邊的大臣聽了弦歌,知道優雅:老板,請看第十屆本科生的簡歷。
嘶!這個叫錢的家夥太厲害了。五元壹張。他真的很有錢!
我會幫他更進壹步,補上。今年的狀元就是這個人。
這樣我們清朝就有六元會了,Hiahiahia!
妳不能告訴任何人,嗯?
——明白,不大明白。
不過這位官員有寫日記的習慣。這麽有趣的事怎麽能不寫下來呢?當他回到家,他的手滑了壹下,他堅持他的習慣。
其實我們知道,任何壹場考試或比賽,都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僥幸心理。就像人的成功壹樣,有時候,有人能拿冠軍,很大程度上是運氣的幫助。
比如監考老師、天氣、考場環境、心態情緒、時機等因素。很多。
那麽,能在多次考試中總能拿到第壹名的人,壹定是綜合素質過硬,情緒控制力強,表現極其穩定的人。這樣的人,要麽是為考試而生,要麽是壹輩子為考試而錘煉。
白前就是這樣壹個人。
他的六元之路並不容易。
我從小就學習八股文,晚上經常看。少年多次試探孩子,都是列表失敗,重新來過。
直到32歲才通過高考,成為秀才“第壹案”。
接下來,在取得省考之後,我又連續失敗了。六進考場,六次失敗。
45歲時,他在考試中被授予“謝園獎”。
講的是積累,後面更流暢。龔氏的“會元”,進士的“狀元”,相對自然。
五歲讀書,十五歲考試。他至少要考30年,備考40多年。
這個人作為壹個人是什麽樣的?
有權勢的大臣小沈陽曾招募他加入合夥企業,但他斷然拒絕,因此他被暗殺了。小沈陽失陷後,嘉慶任命他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是無錫錢氏家族的壹個分支的後裔。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的學者。他的曾祖父是順治的秀才,也是康熙博學詩部壹等品,被翰林院授予官編。他能壹直專心科舉,家裏至少還算寬裕。
另壹個奇怪的人,六元會議的負責人,是明朝的黃冠。
大哥38歲去世,27歲壹口氣完成了六元大業。
但正史只寫明他會試,宮考中雙獎。他的《六元》更多的是作為奇聞流傳,有爭議。
男方父親是女婿,黃官元隨母姓徐,做官後才恢復原姓。
他師從元末官員兼學者黃葵,效忠於文健。靖南之戰後,他全家在河中殉難,可見其人品。
朱迪很生氣,從考試記錄中抹去了自己的名字。直到明朝末年,他才恢復了名聲。
第3卷思考那些沒有上榜的人
科舉的本質是為朝廷選拔中高層官員儲備人才,重在選拔,所以名額有限,不能盲目增加。
今天,高考的目的不同了。主要是為國家培養和建設實力,更多的是職業分流。通過高考,只是升學的直通車。如果沒通過,走實用的技術路線。
但無論哪條路線,不付出努力是做不到的。
國家建設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都想當官,都想搞理論研究。這當然不現實。國家更需要的是會幹實事的人,比如研發、編程、制造、服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
在任何環境下生存,都要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盡可能發揮自己的能力。
歷史上只有六元,十幾個三元,幾百個狀元。在科舉考試的情況下,他們被認為是極少數站在頂端的人。
但說實話,他們的人生有什麽成就?
李白沒有參加科舉,可能是因為家裏做生意,也可能是因為戶籍不明,根本沒有資格參加。
杜甫兩次落榜,最後只通過了其他考試,做了壹個低級官員。據說主要原因是他是漢奸。
元稹明靜和他的洛陽同鄉李賀的訪問被嘲笑。畢竟,明靜的考試相對容易,遠沒有進士難。
但實際上,李雖然的名位很高,卻受到別人的阻撓,最終沒能考上進士。他以宗室身份,通過其他考試取得小官,後壹怒之下辭職,做了幾年幕僚。
孟浩然隱退為詩人,韓愈三次失敗。張繼失敗後,寫了《楓橋夜泊》,羅隱因其相貌醜陋而失敗。
王陽明考了九科,歸有光考了第八,李時珍考了三科幹脆當了家庭醫生,唐伯虎和蒲松齡都是有名的文化失敗者,龔自珍因為字寫得不好只能進前三。
還有黃巢和洪秀全兩個著名的失敗者,他們幹脆造反,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可以說很多人都是失敗的學生,更多的人可能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要麽是因為窮,要麽是因為家庭構成。
科舉和高考是壹條路,看似最近,但絕不是唯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