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外來藝術的融合。在這種大趨勢下,中國畫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在藝術繁榮的背後,要實現藝術更深層次的發展和創造,如何續寫中國繪畫的傳統精神?藝術本體的轉換是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進行的。他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水墨人物畫的發展離不開造型和筆墨。
中國的人物畫發展到今天,他引入了很多外來的因素(造型、色彩等。).但他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第壹,以中國畫為主;其次,外在因素與中國畫的親和力;第三,要保持中國畫的基本性質。徐悲鴻提出了“藝術家和科學家具有相同的求真精神,科學的研究以數學為基礎,藝術的研究以素描為基礎”的觀點。什麽樣的造型與國畫相結合?點、線、面的結合;黑白灰的組合,素描與中國素描的結合,圍繞傳統文化審美要求的結合。
建模不是基於絕對的表象,他的思路是通過對物體的客觀認識來表達主觀意識的感受。他不是攝影那樣的科學表達。千人千面,每個作者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社會中的人由於職業、生活經歷、風俗習慣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外在形式,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20世紀後,中國湧現出林風眠、徐悲鴻、蔣、黃舟等壹批以生活寫生和素描為突破口的先鋒派人物畫家。他們將西方繪畫的立體造型與中國的花鳥畫相結合,對表現現代人物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創作了壹批反映現實社會的優秀作品,從而推動了中國人物畫的迅速發展。
造型是壹個人物畫家壹生都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塑造壹個形象,而是讓人物更加生動有趣。為什麽我們看壹些作品會毫無印象?就是因為它們沒有表現出作品中人物的真實精神狀態,刻畫的人物過於平淡,不夠深刻,所以很難打動觀眾。要“認形寫神”,就要“用神造形”。形神兼備是人物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說“神生於形,形隨神造”應該是人物畫造型的原則。
中國畫的筆墨是以造型為基礎的。在很長壹段歷史時期,文人士大夫介入繪畫領域,繪畫成為置身事外的消遣。石濤在《苦瓜與書法語錄》中談及筆墨時,有壹段話:“墨菲不思養,筆不為命。他不了解生命之神也能育靈,有墨無筆。”山川萬物皆有其對立面,有其側面,有其匯聚,有其分散,有其近有其遠...這是生命的偉大終點。所以山川萬物都推薦給人。因為人們實踐了這壹點,所以他們有權過上健全的生活。如果不是這樣,怎麽能讓筆墨有骨,開合有致,有用呢...盡他們最大的努力。“這裏描述的是山水畫自然與筆墨技法的關系,同樣適用於人物畫。古人常說:“師法自然,師法自然。“事實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現代人物畫才剛剛開始。藝術家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做了很多嘗試。用水墨表現油畫的效果,用水墨畫表現光影。他們用油畫、版畫、水彩等技法來體現水墨畫,有的很震撼,但有的偏離了中國畫的本質,非驢非馬,不盡如人意。
這是壹個百花齊放的和諧社會,藝術家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水墨畫既古典又現代。筆墨美感隨形而變,是壹種超自然的精神現象。總之,筆墨的識別標準來源於傳統,也會與時俱進,是壹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筆墨不是傳統的代名詞,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完美,逐漸走向壹種理想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