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天晚上睡覺前,我妻子接二連三地向我傾訴她對女兒的擔憂。當我聽到“挫折教育”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概念是:“人為地給孩子設置壹些困難和障礙,或者做壹些違背孩子意願的事情,來幫助孩子提高將來在現實生活中抵禦挫折的能力。”
然後“虎媽”“狼爸”的形象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下壹秒,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怎麽會成為這樣的父親?”但是......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沒有這麽系統權威的書給我參考?
看到《逆境商:如何應對壞事》的封面和介紹時,簡直是寶藏。
本書作者保羅·斯托茲博士是逆境商理論的創始人。他被人力資源雜誌評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壹。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和了解人應對逆境的能力,提出了逆境商的四個維度,並從四個維度為讀者提供了許多在逆境中培養和發展的方法和策略。
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17種語言,他的《逆境商》課程已經是哈佛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常春藤名校的永久課程,也是強生、GE等世界500強公司的培訓課程。本書得到了國內外眾多知名企業家和學者的推薦,如開本幫創始人趙舟、秋葉PPT創始人張德芬等。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本書可以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相提並論。我也從這本書裏找到了提高孩子應變能力的方法,終於不用做狼爸了。
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從認知心理學、心理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生理學的角度解釋了什麽是逆境。復原力應該從哪四個維度培養?容易受到挫折的岔路口是什麽?以及如何幫助個人、他人、孩子、團隊、組織使用工具應對逆境,如何重塑人生,從而向上攀登。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只有逆境商高的人才能積極面對各種艱難險阻。
挫折是壹種消極的情緒體驗,通常發生在人們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時候。它是由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工作、個人環境帶來的問題、挑戰、困難、阻力等因素造成的,在人們心中產生壹種疊加的壓力。
可見,挫折根本不需要人為制造,它無時無刻不存在於孩子身邊,而且隨著孩子不斷接觸社會,這種體驗會越來越多。
布丁避免使用課程工具,就是她發現使用這個工具對她來說是壹個不可能完成的挑戰,包括媽媽看來是“挫折”的簡單屈膝動作。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的不是制造“挫折”,而是教會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方法,也就是全面提高孩子的逆商。
那麽什麽是“逆境商”呢?
從這幅圖中我們發現,逆商是壹個由知識理論、測量方法和實用工具呈現的系統。
逆境商數(逆境商數?AQ),主要作為挫折承受力的指標,反映了壹個人面對逆境和挫折時的心理狀態和應變能力,是衡量壹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逆境的承受力和戰勝力的質量標準。
為了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我們需要了解決定逆商的四個維度。
控制感:當妳遇到某種逆境時,妳內心有多大的控制感?
註意是“妳怎麽看”,這個維度更多的是妳內心對自己能力的認可。控制的程度取決於妳面對挫折時的反應態度。
壹個控制感很強的人,堅信自己可以控制局面,做任何事情。即使別人認為他無能為力,他也能冷靜觀察事情,想辦法盡量挽回,絕不輕易放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屬於控制感低的階段。他們在不斷的認識自己的控制能力,比如我們的布丁控制工具,從來沒有接觸過。在她看來,既無法控制又不確定如何正確使用,所以她選擇了撤退。
那麽家長在培養孩子逆商的時候,如何提高孩子的掌控感呢?
選擇等待和分解目標的難度。
我對孩子騎自行車有很深的感受。兩歲的時候給布丁買了壹輛三輪自行車。當時就想著買大壹號的,等孩子大壹點就可以騎了。誰知,買了之後,孩子不知道怎麽上,試了幾次就不騎了。我老婆每次看到自行車閑置,總會鼓勵她說:“嘗嘗布丁。現在我長大了,可以騎了!”“但她就是不願意嘗試。
我對老婆說:“別催她,我們等著吧。”三歲以後,有壹天我在自行車邊上鍛煉。布丁在旁邊玩,轉著自行車的踏板,然後我試著自己爬上去。我踩了兩下,看到機會來了,就趁她不註意在後面推了壹下。她發現自己可以向前壹步,然後興奮地用力踩了上去。她不知道的是,每次她想卡住的時候,我都在後面輕輕推壹下。三個月過去了,現在她騎著我都追不上的自行車。
父母耐心等待孩子的控制感,不要急著讓孩子做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能做的事。
為了增強他們的掌控感,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制造“困難”,而是減少“困難”,分解妳期望他們完成的目標。如果這件事需要幾個小步驟,前幾個我們都可以做,把最後壹步留給孩子自己做。下壹次,我們會多留壹步,讓孩子們在面對逆境時在不斷增強的掌控感中找到自信。
責任:指人們在分析逆境原因時,對自己的歸因和承擔責任的程度。
如果壹個人總是下意識地把挫折和問題歸咎於外界,總是有壹種“受害者心態”,把推卸責任當成壹種習慣,那麽他的責任心是很低的。
AQ高的人會主動承擔責任,相信自己壹定會改善情況。
所以責任是指壹個負責任的維度,敢於承擔責任,哪怕是失敗和錯誤。這種責任還表現在從錯誤中學習,更願意承擔逆境的後果。
在這個維度上我們需要做什麽?
同意緩解孩子的情緒,壹起找原因,幫助孩子學會歸因。
當遇到困難或犯錯時,孩子難免會沮喪、難過。家長應該從情感上理解孩子,而不是壹味的指責或者完全消極。
例如,如果壹個孩子輸掉了壹場球賽,他會感到失望和不高興。這時候如果家長指責孩子玩的不好,對孩子壹點幫助都沒有。簡單的說:“沒關系!”或者“這有什麽不開心的?”或者“千方百計討好孩子”都不是好辦法。要麽是孩子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失去信心,要麽是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時候父母需要給壹個情感上的支持:我理解妳的感受,但無論結果如何,父母都會支持妳。我們也希望妳贏了,但是輸了。如果妳需要幫助,我們可以隨時幫助妳。
這些話不是用來說的,而是通過小事做出來的。等他們情緒穩定後,壹起心平氣和的找原因,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原因。
歸因偏差是大多數成年人都會犯的錯誤。如果讓孩子從小承擔歸因的責任,學會對事情的後果負責,他們的責任心會越來越強。
影響力是指人在面對逆境的後果時,是否會延伸到其他方面。
AQ高的人只會考慮單個事件的後果,不會考慮連鎖反應的後果(也稱滑坡謬誤),會在不影響自身其他方面的情況下,將後果控制在壹定範圍內。AQ低的人會給人壹種“天要塌下來”的感覺,覺得壹切都很可怕,因為壹次挫折就否定壹切。
堅持是指妳在逆境中能堅持多久。
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思維模式固定的人,在《終身成長》壹書中,會感受到失敗和困難,人格是永久的。“永遠的失敗者”、“拖延者”、“我從不……”是這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們還經常給自己貼紙條。在他們看來,逆境永遠存在。
我們如何在生活的這兩個方面幫助孩子?
鼓勵而不是表揚:多關註孩子的行為、方法和態度,不要表揚孩子的天賦。
父母談事:父母形成只說事實和感受的習慣,發現壹件事,就是不談前車,不談後車,只談現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對於孩子的“挫折教育”,我們不必費盡心思去尋找或創造機會,因為孩子的生活中充滿了這樣的機會,我們需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機會。真正的挫折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對挫折,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陪伴孩子走出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