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八年(1939),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到新疆工作,途經哈密,住在壹家招待所(即堯樂博樓)。他在回憶錄《新疆的風暴》中寫道:我看見阿三(茅盾之子)拿著壹個橄欖球似的東西上樓來,那東西綠中帶黃,布滿灰色的網狀。德誌(茅盾夫人)借刀。切開壹看,是綠色的果肉,有兩寸厚。“哎喲!”德誌哭道:“不過是個瓜!”阿三抓起壹塊,咬了壹口,叫道:“好吃,像生梨。”果不其然,這哈密瓜脆如生梨,卻又香甜醇厚,還有壹種別樣的清香。梨不能與之相比,也和蘭州的“醉瓜”有很大區別。大家壹邊吃壹邊贊不絕口。這讓我想起問桑,妳這瓜哪來的?“我在門外的地攤上買的,不過才1200新疆票,相當於法幣25分。”大家都驚嘆瓜價之低,等於蘭州黃河水的壹半。
清朝初期,新疆大部分地區處於東察合臺汗國的統治之下,哈密也不例外。1678年,蒙古的另壹部分準噶爾擊敗東察合臺汗國,建立準噶爾汗國,哈密也落入準噶爾汗國的統治之下。準噶爾汗噶爾丹是清廷的敵人,經常騷擾清朝邊境。康熙皇帝決定征服準噶爾。準噶爾怎麽可能是清廷的對手?戰爭開始後不久,高爾丹遭到了慘敗。首先,哈密的回鶻首領額爾古納脫離準噶爾的統治,向清朝投降。他還主動俘虜了加爾丹的兒子和他的部下,並帶走了加爾丹的侄子和女兒。康熙帝認為,艾本德拉顧全大局,了解大局,真心向祖國投降,功績卓著。1697,10年6月,他模仿蒙古為例。次年年初,袁閬中布爾薩來哈密組建旗隊時,品嘗了艾本德拉采集的哈密瓜加格達,認為哈密瓜甜脆,風味獨特。如果作為貢品獻給皇帝,肯定能贏得皇帝的賞識。誰知說者無心,聽者有心,於是艾本德拉立即部署部下,分配貢地,挑選甜瓜種植專家,選擇了當時哈密瓜農培育的、布爾賽品嘗過的耐貯藏、耐長途運輸的甜瓜品種加格達作為貢品,精心栽培。
說來也巧,深秋,艾本德拉剛把培育好的瓜甲格達入庫,就收到了康熙皇帝關於進京的聖旨。除了哈密的土特產,如刀、鹿角、梧桐、羔皮,伊本杜拉的貢品是精心培育的瓜甲格達。Ebendura親自挑選了65,438+000個瓜,它們的顏色都是綠色的,網紋均勻,大小適中。然後,邀請編織方面的專家,挑選最好的柳條,編織出外觀精美統壹的駝籃,內襯馬立安,用羊毛繩捆紮。每頭駱駝馱著兩個籃子,每個籃子馱著兩個瓜,再加上其他貢品、食物和水,壹行40頭駱駝就這樣上路了。
當時唯壹的交通工具是畜力車和駱駝、馬等牲畜。無論是恭子赴任,還是邊疆諸侯王進京朝覲,壹般都是用畜力車代步,而下面的人條件好壹點的是騎駱駝和恭子,條件差的只能徒步。當時規定北京官員去哈密途中115天,而藩王朝覲壹般是壹天百裏,壹天壹站,在駐地休息。Ebendura是第壹次朝聖,比較謹慎,站壹天,從不耽擱。當時朝覲壹般從哈密出發,途經黃田、秦城、廟爾溝,從明水出疆,途經內蒙古的馬宗山、額濟納旗、包頭、大同,然後進京,歷時70多天。Ebeidur被帶到北京卸下他的包,並檢查他攜帶的所有瓜仍然完好無損。就連他遇到的那家醫院閬中布爾薩也很驚訝。他認為這是皇帝強大的仁慈,是諸神的祝福,是埃貝杜爾朝聖的吉兆。
在元旦的宴會上,朝臣們品嘗了這種甜如蜜、脆如梨、軟而可口的奇特瓜果。他們都覺得從來沒有嘗過這麽好吃的水果,但是不知道這是什麽,產自哪裏。連康熙帝都很驚訝,馬上請教朝臣。布爾薩立即跪下回答:“年初去哈密搭旗陣,發現哈密這個瓜怪怪的。我建議把它作為貢品。聽到皇帝的詢問,埃布杜拉嚇壞了,馬上跪下回答說:“這是哈密種的瓜,是我的官員出錢買的。我們維吾爾族人稱甜瓜為庫洪,哈密庫木勒,意思是甜瓜收獲或收割的地方。"康熙皇帝聽了很高興,接著說:"哈密是瓜的沃土,那我們就以瓜的名字來命名這些瓜吧,就給它們起名叫哈密瓜吧!”聽了這話,埃布杜拉和他的大臣們都離開了,並且鞠躬行禮。三呼萬歲,謝皇上賜瓜名。皇帝金玉良言,哈密瓜從此被稱為哈密瓜。
因為康熙皇帝給的名字,哈密瓜聞名全國。不僅新疆其他地方產的瓜叫哈密瓜,就連甘肅金塔寺產的瓜也叫哈密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