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福州海關

福州海關

福州的習俗主要是節日習俗、婚姻習俗、飲食習俗和傳統技藝,具體如下:

1,節儉

拜神迎神是福州農村正月舉行的習俗活動。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是流浪的時間。以村為單位,有時幾個村聯合起來,用敞篷轎子擡著土地神的神像,成群結隊地繞村遊行,鑼鼓鞭炮齊鳴。民眾看著打招呼,場面熱烈。

福州有“熬酒節”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在正月二十九做“熬酒粥”,盡快寄回父母,孝敬父母。至今,福州郊縣仍保持這壹習俗,但市區的“敖九節”已逐漸被“母親節”所取代。說到這個節日,花店生意特別好。妳還可以在餐館裏看到父母的宴會。

2.飲食習俗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被譽為“福州菜香遍天下,飲食文化千古流傳”。選材考究,刀工嚴謹謹慎;註意火候,註意湯汁;喜歡用調味品,口味多變。著名的湯品,如歷史悠久的佛跳墻,有“壇肉飄香,佛聞棄禪跳墻”的美譽。

福州的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墻、貽貝雞湯、淡豆豉螺片、荔枝肉和醉雞。五碗分別是太極芋泥、鍋貼、丸子、魚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性食物為原料。這裏有30多種著名的素菜,如“南海金蓮花”、“半月沈江”、“三鮮石鼓”、“三絲泉”等。

3.婚姻習俗

福州的婚俗分為訂婚儀式、男方彩禮、女方回禮、女方嫁妝、收新娘、吃太平、鋪床、拜見長輩、酒店設宴、回家。儀式結束後,男女雙方可以約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認婚姻關系。

4.傳統技能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昆山話、益陽話傳入福州,福州話戲曲逐漸興起。從清朝光緒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後,稱為“閩班”。民國十三年(1924),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玉子柴》,正式以“閩劇”取代“閩班”的稱謂。

評話是福州民間藝術的主要品種,講究唱、說、做、說,有“人文活化石”的美譽

樊氏,原名“謝歡”,意為和諧、幸福,是福州主要的地方音樂之壹。它是由民間舞龍演變而來,曲調悠揚。

擴展數據:

福州城市符號

1,城市標誌——三山壹水

在福州,群山之中有“三座山”,巫山、屏山,閩江像綠化帶壹樣穿城而過。據史載,福建王於五代梁開平二年擴建城池,將秀麗的玉山、巫山、屏山納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風貌。“三山壹水”成為榮成的主要標誌,所以福州又叫“三山”。

2、城市之樹——榕樹

福州種植榕樹,自古以來就蔚然成風。榕樹四季常青,枝葉繁茂,雄偉蒼勁,象征著福州城市精神。福州市區有近千棵古榕樹,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的千年榕樹被譽為福州最大的榕樹。相傳為北宋葉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習武時所植。這棵樹高20米,樹冠在地面上的投影面積超過65,438+0,330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的特產產量和質量均居全國第壹。宋代時,福州廣泛種植茉莉花。在福州郊區有許多種植茉莉花園的地塊。象征著歷史文化名城福州處處飄香。用茉莉花熏蒸的福建茉莉花茶,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茉莉花為市花。

百度百科福州

百度百科福州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