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廣東東莞有什麽特產?

廣東東莞有什麽特產?

廣東東莞有什麽特產?

導語:東莞,又名“莞城”,是廣東省的壹個地級市,也是全國五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壹。廣東東莞有什麽特產?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廣東東莞十大特產。希望能幫到妳!

1,官巷

萬象{沈香},別名:朱砂根,為瑞香科沈香屬樹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它是中國唯壹以東莞命名的樹。歷史悠久,宋代已廣泛種植。壹直是東莞的地方特產。近年來,東莞市十分重視發掘地方特產,將莞香作為標誌性植物種植。久違的關廂,很快就會“香”遍關彜大地。據《中國樹木分類學》記載:牙香樹,別名女兒香,萬向(廣東東莞)。常青樹和樹皮呈深灰色,容易剝落。葉子分兩種,大的叫大葉香,長橢圓形;小葉披針形,互生,兩端尖,全葉兩寸長,青綠色。這些花是白色的。種子是圓形和黑色的。花期3-4月,6月種子成熟。此種經過六七年的生長,被削去樹幹,五六年後,其頭部被雕成馬牙狀,俗稱“牙香”。據史料記載,木香香(又名沈香、白木香)於唐代傳入廣東,宋代開始廣泛種植。因為它主要集中在東莞,所以也被稱為木香。

2、麻湧香蕉

香蕉是嶺南四大名果之壹,也是東莞水鄉及沿海地區的三大傳統作物之壹。它歷史悠久,久負盛名。早在元代,東莞就有香蕉生產。《元朝統壹誌》載:芭蕉籽,產於番禺、南海、東莞、清遠,味美甘。明末清初,屈大均記載東關中殿李嬌村有許多香蕉。清代嘉慶年間,麻湧李嬌壹帶盛產香蕉,說明當時水鄉的香蕉生產已達到相當規模。東莞的香蕉主要有大型高稈、大型短稈等優良品種。大品種高八在東莞種植面積最大,壹般單株產量10-25公斤,個別50公斤。是壹個著名的優秀香蕉品種。大種莖短,植株矮,抗風性強,香蕉果肉甜嫩,香蕉皮亮而薄,不易起黑點,是適合東莞氣候的傳統優良品種之壹。其他品種有油蕉、奇味、矮(高)足礦、越南蕉、天寶蕉、蘿崗矮蕉、廣西高蕉、泰國蕉、潮安蕉、臺灣省高壩、廣西矮、威廉姆斯、海南蕉。

3.東莞的荔枝

廣東省東莞市位於該省中南部地區,海拔30至80米。當地地貌癥狀以丘陵臺地和沖積平原為主,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7℃。是東江下遊的珠三角。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改革開放後,我市積極推進國土綠化。東莞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適合發展經濟林。因大力發展荔枝、柑橘等經濟林而聞名,適合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陽光、土壤、肥水充足,成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歷史上壹直以盛產荔枝聞名。廣東省東莞市被列入第二批全國名特優經濟林鎮。這個名單是國家林業局公布的,很權威。廣東省東莞市在名單中被命名為“中國荔枝之鄉”,同時,東莞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4.萬草

稻草草是成熟作物收割脫粒後的稭稈,沒有食用價值。廣州話裏有句話:“稻草配珍珠烤”,意思是珍貴的珍珠上蓋著不值錢的稻草,意思是富人不富,外表不明顯。的確,且不說金銀珠寶,就是和普通的糧食產品相比,稻草和草都是廉價的,甚至是廉價的。然而,稻草並不是壹種浪費。相反,就其最低的價值和最廣泛的用途而言,稻草草甚至遠勝於生姜和陳皮。

5.東莞千角燈

千角燈是廣東東莞民間工藝的瑰寶,原本是東莞趙氏家族獨有的。東莞趙是宋朝皇族的後裔。相傳元初,趙氏家族開始制作千角燈,帶附件的燈有24盞。千角燈籠每十年制作壹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成立之前,它們在普範派(解元廣場趙氏宗祠)展出。雖然燈壹直在不斷改造,燈帶仍然是宋的對象,它壹直被趙家珍隱藏,並在20世紀60年代被摧毀。中斷40年後,千角燈的生產又恢復了。現在在管城區政府的支持下,主要傳承人在8月份抽空制作了千角燈,但畢竟已經到了八旬老人,後繼乏人。因此,傳承千嬌燈的制作技藝迫在眉睫。

6.石龍麥芽糖

石龍麥芽糖的主要原料不是麥芽,而是糯米。東莞的糯米品質特別優秀,加上精湛的傳統工藝,生產出來的麥芽糖特別好。裝麥芽糖的容器也很獨特。是壹個帶陶瓷蓋的圓杯,每個杯裝麥芽糖壹斤左右。麥芽糖裝入杯中後,蓋上蓋子密封,然後貼上商標。這裏的麥芽糖質量好,金黃色透明,口感甜中帶蜜。常吃麥芽糖可開胃消積,滋補養顏,清心潤肺;可用於治療肺氣腫和胃病;也可以做調料,烤肉、臘肉都需要麥芽糖。

7.東莞香腸

東莞香腸又短又粗。據說這種香腸的鼻祖是壹個矮個子男孩。因為身材矮小,有些香腸拖到地上沾了很多泥沙,不受顧客歡迎。後來他又嘗試把香腸做得又短又粗,加工方法也不壹樣。他挑著擔子走上街頭,人們遠遠地就看到了那根粗大的香腸,聞到了香腸特有的香味。從此生意興隆,不用沿街叫賣。直到現在,人們還是用“東莞臘腸狗”來形容壹些矮小精靈的人。東莞香腸怎麽做不到2 ~ 3厘米長,像個橢圓形的小肉球。它在制作上不同於普通香腸。用當天加工的新鮮豬腸衣,8:2的瘦肉和肥肉切丁切碎均勻,拌入白糖、鹽、特級醬油、味精,入腸前撒上正宗山西汾酒。裝訂後自然風幹至中等程度,即放入火櫃中用文火烘烤至透明幹燥。因此,東莞香腸具有風味獨特、色澤鮮艷、酥、醇、鹹、美等特點,成為廣東香腸的上品,享譽海內外。

8、仙沙魚丸

仙沙魚丸仙沙魚丸是東莞水鄉的地道美食。魚丸是東莞的傳統美食,尤其是高埗鎮仙沙村,以洗沙魚丸最為出名。洗沙魚丸取的魚必須是新鮮的鰣魚,魚塘裏不能養鴨鵝,保持魚的味道純正。而且砂洗魚丸是東莞最費時費力的菜品之壹。鰣魚剃頭取肉後,需要用兩根鐵棒反復敲打6個小時以上,讓魚體內的膠質,也就是蛋白質出來,然後保存成魚丸。這樣做出來的魚丸,膠質十足,足夠堅韌,扔在地上能有乒乓球那麽高,還能相當好地咬到腦袋。仙沙魚丸入口真的很咬,很好吃。我特意拿了壹個魚丸扔到地下。真的彈起來壹個人的高度,果然名不虛傳。

9.白沙油鴨

油鴨,也就是臘鴨,以虎門白沙最為出名,在中國北方被稱為鹽水鴨。相傳明清時期,虎門白沙設置鹽港。很多官兵都是江浙人,很會養鴨。他們喜歡這裏純凈的河流,退伍後就在溪邊養鴨。江西南安退下來的人,擅長臘鴨,為他們提供了條件。於是,他們將江浙養鴨的經驗與南安的制作技藝相結合,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白沙油鴨。油鴨制作非常講究。秋季餵養65,438+00天,宰後腌制過夜,早上用冷溫水輪洗,鹽度適中,晾三天,然後掛起來風幹。制成的油鴨,潔白可口,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地。當地農民煮鴨子壹年能收入30到30萬元。白沙油鴨的特點是肥、白、厚、甜、醇,肥而不膩,香而不俗。清末,遠銷香港,享譽海內外。100多年來壹直是外貿拳頭產品。改革開放以來,油鴨作坊如雨後春筍般遍布白沙村,可謂秋冬國民加工。近年來技術提高,產品多樣化、全面化,開發了香腸、臘肉,大量出口,供不應求。全年出口創匯僅超過654.38+00萬港元。

10,糖。

這種“無糖”的起源據說與八仙有關。清朝道光十九年,東坑鎮吸毒的人很多。初春二月二日,因流毒泛濫,百姓貧困,趕去東坑“嫖娼節”的財主所雇精壯男子寥寥無幾。他們大多面黃肌瘦,勞動減少。天庭八孔仙人呂洞賓聽後,很快制成了解藥,幫助了眾生。但良藥苦口,私自下凡,令人反感。於是,仙人盧把仙丹藏在壹顆煮熟的糯粉丸裏,用糖漿熬煮,使之甘甜滑可口(取“糖粉粘丹不分離”之意),化為壹個挑著擔子的老人,從大街上擺到集市的盡頭去賣。大家吃了之後,真的是把毒打死了,體力和智力都恢復了。農歷二十四節氣倒排,東坑以“無糖”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