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板香”能不能香,關鍵在於烘幹。春節後壹個陽光明媚的時候,白花花的肉開始變黃變油。到了清明節,就做出了“刀板香”。此時的惠州到處都是油菜花,杜鵑花也是遍地開花。老房子裏彌漫著“刀板香”的香味。刀板香的氣味介於不鹹不淡,不油不膩之間。臘肉腌制了很久,但聞起來還是很新鮮。這是壹種技能。
徐若琪曾寫道:道板香的確是壹道普通的徽州地方菜,但在那個油肉匱乏的年代,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享用它,哪怕是品嘗,都是壹種奢侈。
我有過這樣的感受。記得五六月份農忙,飯量大增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人們紛紛搬桌子板凳,壹邊乘涼壹邊吃,他們的碗頭上還有幾塊臘肉,很是羨慕。小時候,如果能在飯桌上看到壹碗肉,要麽有客人,要麽放假。我記得每次家裏有客人,我媽就摸索著找鹹菜壇子,從裏面拿出壹塊鹹肉。沈重的木蓋從罐口移開時發出木墩的聲音。這聲音令人不快,但卻很開胃。
同樣的臘肉,徽州人能做成刀板香,視覺和口感都有趣多了。尤其是酒店裏,刀板香裝在竹籃裏,編得像船壹樣,意思是“南朝人物是晚唐詩”。想想壹桌子人,服務員都是笑著飄的,食客都是坐著不動,不吃飯。懷舊?四維?回憶?總之我的內心會被壹些優雅的前輩觸動。
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徽州人做壹道刀板香,上面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下面是筍幹,這樣竹肉就可以壹起吃,不瘦也不俗。仔細吃“刀板香”,就能吃出濃濃的香味,壹種趨於虛無的清淡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