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在寺廟吃素食有什麽講究?

在寺廟吃素食有什麽講究?

1,僧尼要在大殿吃飯,早上和中午在“武官堂”或“齋堂”吃飯。五觀的意思是:壹、缺糧來之不易;第二,懷念自己的德行是否有欠缺;第三,防止貪食和好吃的想法;第四,只把吃飯當作充饑的藥;第五,為了修道而吃它們。

2.大殿內,方丈和尚坐在大殿內的寶座上,眾僧分坐兩側。吃之前要敲寺廟走廊裏掛著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形鐵板(雲盤)。梆是壹種吃的順序,也叫長魚。魚日夜不合眼,說明佛教徒要勤快,廢寢忘食。

3.吃飯中間,如果需要加菜,要把空碗送上桌,由齋堂的服務員來加。不要大聲喧嘩,碗筷要放在餐桌上。

4.如果方丈和尚的筷子放在碗邊,說明他要對大眾說話;筷子是平的,就是不準備說話。

5.過去由於僧尼人數較多,寺廟習慣以廳堂形式就餐,實行分食制。現在小廟人數少,吃四菜壹湯的制度。佛教提倡中午以後不吃東西,現在改了。大部分僧尼也是為了工作學習而吃正餐,稱為吃人參。

擴展數據:

素食的來源:

在佛陀統治時期,僧侶們穿著袈裟,拿著碗乞討食物,四處遊走。只有到了雨季,他們才在夏天回到修道院或固定的地方定居,這時他們不再出去要碗了。

對於僧人來說,“乞食”包含著更深遠的意義——壹方面是降服傲慢,不貪美食,別無選擇,專心修道;另壹方面,通過乞討食物,他聯系了居士,並給他們機會給予祝福和交談。所以,乞食是僧人的生活,挖土種蔬果會傷害人的生命,這是原始佛教所禁止的。

然而,在中國的文化中,“乞討”是壹種卑劣的行為。而且在普遍重視勞動的大社會裏,和尚乞討食物被視為“不勞動不生產”,很難獲得大眾的認可和尊重。

其次,僧人數量不斷增加和擴大,寺廟地處偏僻,很難靠乞討度日。在這種情況下,自南北朝以來,皇家貴族通過贈田、讓田的方式供養僧侶,不再直接給予糧食;另壹方面,僧侶也必須整理自己的生產方式,才能自給自足。

到了唐朝,媽祖大師開創了叢林,百丈禪師建立了明確的規則,正式開啟了中國僧伽的新生活方式。和尚們開始過上了“晝耕夜禪”的修身養性的禪修生活,百丈禪師“壹日不作,壹日不吃”的高尚精神和光明節成為以後和尚們效仿的榜樣,在工作中修行成為和尚們不可動搖的信仰。

百度百科-佛教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