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趣的是,到現在,豬肉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肉類之壹。這期間發生了什麽讓豬肉翻身出擊,成功擊敗其他肉類?我們知道豬肉營養豐富,牛羊也可以替代。但壹般是因為牛羊肉比較貴,所以我們現代人吃牛羊肉不吃豬肉,古代不是這樣。
宴會地圖
豬肉在不同朝代的地位不同。豬肉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朝,豬肉出現在《禮記》中:“皇帝吃得太苦,牛羊皆可,諸侯吃牛,卿吃羊,大夫吃貘,士吃魚,吃菜。”周朝時,豬肉和牛羊肉合稱為“獄”。除了祭祀之外,只有君主和清醫生才有資格在日常餐桌上吃肉。這裏的“貘”指的是豬肉。但是,這些底層的人並不總是吃不上肉。壹般過年過節或者慶典的時候都能吃到肉,但基本都是豬肉。
《鹽鐵論》記載:“非鄉飲酒,肥蠟,祭無酒肉”。像項羽的鴻門宴,就有了豬肉。只有項羽給樊噲的豬肉是生的,樊噲卻硬生生的吃了,這讓項羽不得不正視他。古代豬肉地位不高,跟肉價無關,跟當時的生產力有關。
宴會地圖
自春秋時期鐵犁出現後,牛成為農民最重要的勞動工具。從此,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歷代王朝都禁止在耕地上宰殺牛,所以牛肉成了古代餐桌上的奢華肉食。因為除了正常的死牛或者死牛之外沒有其他來源,那麽牛肉自然就很少了。所以這不禁讓人想起《水滸傳》中描寫的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嚼牛肉”的場景描寫。只能說這要麽是作者的臆想,要麽是作者借梁山好漢對朝廷的蔑視和挑釁,而漢朝、唐朝、宋朝等壹些朝代也專門為此制定了法律。
不吃牛肉,只能吃豬、羊、馬、雞、狗這六種動物中的其他五種。但只有羊才能像豬肉壹樣成為餐桌上的日常肉食。狗和馬,尤其是馬,過去吃得很少。雖然不是沒有粉絲,但和不吃飯的人比起來,真的是九根牛壹毛了。
宴會地圖
漢代有關於養豬養羊的記載:“澤中壹千足鴇”、“千足羊”。這裏的“千足”不是指牛和羊有1000條腿,而是指所有豬和羊的腿的總數有1000條,所以壹千足就是250條。可見從小養豬養羊是很常見的。但進入魏晉時期,豬肉的地位突然下降,儲存量大大減少。幾千年來,羊肉成為中國古代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類。
南北朝時期的文獻稱贊羊肉是陸地上最好的食用肉類。唐代文人描寫最多的肉是羊肉。《太平廣記》對唐代肉類的描述有100多處,對羊肉的描述有47處,對豬肉的描述只有12處。而且也有記載,住佛教的人還吃羊肉。這也反映了當時羊肉在餐桌上的重要地位。
酒官宴
唐朝是壹個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各種文化在這個時期得到完善,比如飲食文化等等。唐宋以後,羊肉的飲食文化在宋代已經成為壹種時尚。宋代的羊肉文化也完善了唐代的文化,最難得的是它不僅保留了皇家宴會的菜單細節,甚至詳細記錄了原料和做法。而且隨著朝代的推進,宋朝的皇帝們不僅沒有吃膩,反而越來越愛吃。
當然豬肉的身影也會出現,但是出現的幾率少得可憐,而且不是主角,只是配菜和看電影。壹種眾所周知的食物東坡肉,在宋代大概沒有多少人光顧,尤其是在貴族家庭的眼裏,因為它是用最輕蔑最骯臟的豬肉做成的。據記載,宋代朝廷每年消耗羊肉40多萬斤,而豬肉只有幾千斤。有時候在法庭上,甚至壹天要宰100多只羊!
古代飲食
至於元朝,不言而喻,蒙古人本來就喜歡吃羊肉,宋朝的人也喜歡吃羊肉,所以不管民族仇恨有多深,至少在飲食上達成了共識。
明清時期,豬肉開始反攻,很快元朝滅亡,明朝建立,而羊肉的地位隨著元朝的滅亡逐漸降低。在永樂時期的壹份宮廷菜單上,可以看到用了5斤羊肉和6斤豬肉。這意味著羊肉的地位在明朝初期開始下降。明朝中後期,根據光祿寺留下的記載,可以看到朝廷使用的牲畜數量:豬18900頭,羊10750頭。雖然羊肉在餐桌上仍占有壹席之地,但地位已今非昔比。相反,豬肉卻翻身了,成了人們餐桌上的寵兒。
但是明朝的皇帝是朱,那麽怎麽避免呢?很簡單。把豬的名字改成“畢”就行了。其實這裏還有壹個典故。朱厚照禁止養豬、殺豬、吃豬,並專門制定了處罰措施。明代吳宗時的記錄記載:“有幸訪時,禁民間畜豬,遠近皆屠。家裏有財產的人被告知把它們扔進水裏。.....那些被流放的人。”他這樣做不僅因為他姓朱,還因為他是頭豬。但豬肉不僅是餐桌上的肉,也是祭祀中的主要祭品之壹。殺豬是不允許的。在祭祀中我們應該做什麽?所以我終於想了個辦法,給豬改個名字就完事了!
任青飲食
到了清朝,豬肉實現了徹底的逆襲。清朝的貴族雖然都是滿族,但是很喜歡吃豬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特別喜歡豬肉,皇太極特別喜歡那種煮的很爛的豬肉。入關後,清帝對豬肉的喜愛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除了日常飲食離不開豬肉,如宮廷舉行的皇家宴會甚至祭祀也離不開豬肉。滿族人信奉薩滿,祭祀儀式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煮豬:選壹頭脂肪厚、體色黑的豬,送到紫禁城。宰殺後剝皮再肢解,然後扔到坤寧宮門口的大鍋裏用清水煮。煮好後,從皇帝開始,後宮嬪妃,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大家象征性的吃點肉。畢竟這樣煮出來的肉挺難吃的,沒人想多吃。據記載,乾隆四十七年舉行的壹次皇家宮廷宴會,壹共用了65斤豬肉,3個豬肘,25斤野豬肉等豬的部分,堪稱豬肉盛宴!
古代豬的飼養,慈禧吃飯的劇照。
無論是豬肉還是羊肉,既然需求量這麽大,肯定不可能靠自己的生長來供應,必須人工飼養。顯然,豬的生長速度和產肉量都比羊高得多,而且不僅產量高,養豬肉也容易得多。古代人嘗試用各種東西餵豬,比如蝗蟲。事實證明,不管妳餵它什麽,它都能吃,長得很好。豬糞也可以作為農田的飼料。反而養羊的成本比較高,因為它們是素食動物,食物有限,所以成本相當高,產量也比不上豬肉。還有壹點,羊需要廣闊的草原,但古代人以農業為生,無法提供足夠的草原,尤其是南方,更談不上實現。所以養豬肯定比養羊劃算,輕松。
總結:從豬肉的地位發展來看,在過去,地位最高的壹直是牛,其次是馬。因為古代以農業為主,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能幫農民種地的牛是人生存的基本工具,所以不管哪壹代人,都會想出各種方法來保護牛。馬之所以地位如此之高,是因為它是古代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也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坐騎。所以馬的地位不會比牛低太多,所以馬雖然是六畜之壹,但基本上不會出現在餐桌上。尤其是戰時,馬也能救人。如果壹個隊伍陷入彈藥和食物耗盡的地步,也可以殺馬,拖延壹段時間,爭取救援。至於狗,不要說過去,就算是今天,除了壹些特別愛吃狗肉的人。大多數人對狗肉不感興趣。
清廷飲食圖
而羊肉,雖然占據了人們的餐桌兩千年,但即使在這兩千年間,豬肉也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而羊肉的缺陷也很明顯,產量低,生長速度慢,成本高。隨著朝代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老百姓家裏也經常出現肉,而不是像秦漢時期那樣只有節假日才吃肉。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是以羊肉為主的話,以羊肉的增長速度來說,是絕對不具備的。那麽壹只生長周期短,不挑食,什麽都吃,甚至連自己的糞便都吃的豬,自然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宋朝大部分貴族不吃豬肉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所謂的面子。在他們看來,豬甚至吃自己的糞便。這樣的豬肉能有多好吃?而妳吃豬肉,自然會想到這裏,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厭惡。但其實想想,這些貴族可以挑剔不吃,而那些普通百姓,在吃羊肉極其奢侈的情況下,哪裏還有挑剔的余地?有肉吃就好了。因此,雖然豬肉的地位曾經遠不如羊肉,但它並沒有在人們的餐桌上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