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國民收入核算
壹、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含義。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是指經濟社會(壹個國家或地區)在壹定時期內使用生產要素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1.GDP是壹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衡量的。
2.最終產品的價值用GDP來衡量,中間產品不計入GDP,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3.GDP是壹定時期內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的價值,而不是賣出去的。
4.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所以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壹定時期內發生的變量,存量是壹定時間內存在的變量。
5.GDP是壹個國家內部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壹個區域概念。
6.GDP壹般只指市場活動引起的價值,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DP。
第二,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壹個國家的公民在壹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是壹個國家概念,不同於GDP作為壹個地區概念。
GNP/GDP的三種核算方法。
A.支出法:支出法是從居民、企業、政府、國外購買最終產品的角度,看社會在壹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
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支出(G)+凈出口(X-M)
描述:
A.消費支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和服務的支出,不包括個人建房支出。
B.投資是指增加或置換資產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這裏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凈投資-總投資-重置投資,指當年以前資本產品的折舊損失。
C.政府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支出。轉移支付(救濟資金等。)都不算。
D.凈出口是指進口和出口之間的差額。
B.收入法:收入法是從居民向企業出售生產要素獲取收入的角度來看社會在壹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收益法又稱成本法,包括以下幾項:
1.工資、利息、租金等生產要素報酬;
2.非公司企業主的收入;
3.公司的稅前利潤;
4.企業轉移支付和企業間接稅;
5.資本貶值。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C.制作方法(書上應該沒有要求)
名義GDP和實際GDP
名義GDP是所有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按商品和服務的當前價格計算,不考慮通貨膨脹。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是以上壹年的價格為基期計算的所有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名義GDP=實際GDP*GDP轉換指數
第四,儲蓄-投資同壹性
兩個部門的經濟支出:Y=C+I(消費+投資)收入:Y=C+S(消費+儲蓄)收入=支出,所以I = S。
三個部門的經濟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 = To-Tr To-全部稅收收入Tr-政府轉移支付T-政府凈收入,即I=S+(T-G)=私人儲蓄+政府儲蓄。
四部門經濟支出:Y=C+I+G+NX收入:Y=C+S+T+Kr Kr:國內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所以I=S+(T-G)+(Kr-NX)國外儲蓄對中國。
第十三章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首先,凱恩斯消費理論
1,消費、儲蓄和收入
2.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關系
第壹,消費功能和儲蓄韓旭是相輔相成的,相加就是收入。
第二,如果APC和MPC都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但是APC >: MPC,APS和MPS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但是APS
第三,APC和APS之和總是等於1,MPC和MPS之和也總是等於。
1.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
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即增加的消費在增加的單位收入1中的比率,成為邊際消費傾向(MPC)。
平均消費傾向是指在任何收入水平下,消費支出與收入的比值,APC = c/y;
二,幾種常見的消費理論
1.絕對收入假說
絕對收入假說又稱絕對收入理論、絕對收入假說、絕對收入假說消費函數模型。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認為,在短期內,收入和消費是相關的,即消費取決於收入,消費和收入的關系也是消費傾向。同時,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費的增長低於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在下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這個理論被稱為絕對收入假說。
2.相對收入假說
消費者會根據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和周圍的消費水平來決定自己的消費,所以消費是相對確定的。消費者傾向於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費,但收入減少時很難減少消費,這就是所謂的“棘輪效應”。另壹方面,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受到周圍人消費水平的影響,這就是“示範效應”。
3.生命周期假說
它由莫迪利亞尼提出,強調人們會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規劃自己的支出,以實現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消耗函數為C=aWR+cYL。WR代表實際財富,A代表消費財富的邊際傾向,YL代表工作收入,C代表消費工作收入的邊際傾向。
4.永久收入假說
該理論由弗裏德曼提出,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其他當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的。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利率、物價水平、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三。關於國民收入的決定
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在資源閑置的情況下,總產出(或總收入)由總需求決定。
四、稅收固定時的各種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是指當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增加或減少相同數額時,國民收入變化與政府支出變化之比。即政府支出增加1元時,稅收收入也增加1元,即政府預算仍是平衡的。平衡預算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KB = 1/(1-β)+(-β)/(1-β)= 1。
動詞 (verb的縮寫)通貨膨脹缺口和通貨緊縮缺口
乘數的計算及應用
通貨膨脹缺口和通貨緊縮缺口的定義和計算
通貨膨脹缺口是指在充分就業時,實際總需求水平大於國民收入水平時形成的缺口。或者說,是指充分就業經濟中投資與儲蓄的差額,即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的差額。
在通貨膨脹缺口的情況下,社會對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價值超過了充分就業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價值。
第十四章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壹般均衡
壹、投資決策
資本邊際效率
資本MEC的邊際效率是壹個貼現率,它恰好使壹種資本品使用壽命內所有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該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重置成本。公式見書P412。
托賓的“q”理論
企業市值與其重置成本的比值可以作為衡量是否進行新投資的標準,這個比值就是q。
Q=企業的股票市值/新企業的成本。
q & lt1,說明買老企業比建新企業便宜,不會有投資。
q & gt1,說明新企業比買老企業便宜,所以有新投資。q越高,投資需求就越大。
第二,利率的決定
貨幣需求動機
壹、交易動機,個人和企業正常的交易活動都需要錢。
二、謹慎動機或預防性動機是持有壹些錢以防止意外開支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提前持有壹定數量的錢以應對意外、失業、疾病等事件。
第三,投機動機,人們持有壹些錢的動機是為了抓住有利時機購買證券。
流量偏好陷阱(凱恩斯陷阱)
當利率極低時,人們會認為利率不太可能再下降或者證券市場價格不太可能再上升,於是會把手中的證券全部換成貨幣,有錢的人也絕不會購買證券,以避免債券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不管人們有多少錢,他們都願意拿在手中。這種情況就是凱恩斯陷阱或者流動性偏好陷阱。
第十五章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什麽是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為了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改變稅收和支出的政策。
可變稅可以調節個人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改變政府支出是指改變政府對商品和服務的購買支出和轉移支付。
2.什麽是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改變銀行體系提供的貨幣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期,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資,從而刺激消費,增加生產和就業。
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
擠出效應:政府支出的增加會導致利率的上升,從而進壹步抑制私人投資和消費。這就是“擠出效應”。
影響擠壓效果的因素
第壹,支出乘數的大小,乘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支出乘數主要由邊際消費傾向決定。
二是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化的敏感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K的大小。k越大,擠出效應越大。
第三,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這就是貨幣需求函數中H的大小。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第四,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即投資的利率系數。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
金錢幻覺:人們對金錢的名義價值而非實際價值做出反應。當物價與貨幣收入同比例增加或物價的增加超過貨幣收入的增加時,實際收入保持不變或減少,但消費者只註意到貨幣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價的增加,於是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對商品的購買,即消費者產生了“貨幣幻覺”。或者:物價上漲時,雖然名義工資沒有變化,但實際工資下降了。如果勞動者仍然像價格沒有變化時壹樣提供勞動,只對用貨幣表示的價值做出反應,即勞動者有“貨幣幻覺”。
第十六章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首先,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
所有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都得到充分利用,並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參與生產的壹種狀態。
物價穩定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這是壹個宏觀經濟概念。
持續均衡的經濟增長是指經濟和社會在特定時期所產生的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
國際收支是指壹國的凈國際收支,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之差為零。
第二,自動穩定和自由使用
1.自動穩定裝置
定義:又稱內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壹種減少各種擾動對國民收入影響的機制,在經濟繁榮時期能自動抑制通貨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能自動緩解蕭條,而不需要任何政府行為。
金融體系的內在穩定機制;
(1)自動稅務變更
(2)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
(3)農產品價格維護體系
他們只能在壹定程度上縮小經濟波動的範圍,而不能消除經濟波動。
2.自行決定的財政政策
定義:政府審時度勢,酌情運用,通過改變支出或稅收水平來穩定總需求水平,使其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
自由裁量財政政策的局限性:
(1)時滯:了解總需求的變化,改變財政政策,發揮乘數作用需要時間。
(2)不確定性:壹是難以準確確定乘數大小;第二,政策達到預定目標需要多長時間,在此期間總需求的水平可能發生變化。
(3)外部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幹擾。
(4)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第三,創造存款和貨幣供應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是硬幣、紙幣和活期存款。前兩種叫做貨幣(Cu)。
存款準備金(Deposit reserve):存款準備金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後,以庫存現金或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形式保留的流動資產準備金的壹部分,用於隨時滿足存款人的提款。
法定準備金率:即存款準備金率,即存款準備金占銀行吸收存款總額的比例。
1,活期存款的貨幣創造機制
d =研發
貨幣創造乘數:k=1/ rd
d是活期存款總額。
r是原始存款。
Rd是存款準備金率。
2.礦床生成過程中的“滲漏”
(1)超額準備金率re:超額準備金與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k=1 /(rd + re)
實際準備金=法定準備金+超額準備金
(2)貨幣存款比rc:貨幣與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 rc)
k=1/(rd + re + rc)
3.基準貨幣
定義:存款擴張的基礎是商業銀行的總準備金(包括法定和超額)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貨幣。因為它會衍生貨幣,是壹種高能或強力貨幣,所以也叫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如果用非Cu表示銀行部門持有的貨幣,用Rd表示法定準備金,用Re表示超額準備金,用H表示基礎貨幣,那麽H=Cu+Rd+Re。這是商業銀行擴張貨幣的基礎。
貨幣創造乘數:基礎貨幣能夠帶來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倍數。
四、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
1,法定準備金率
2.調整再貼現利率——最早使用的政策。
3.公開市場業務-最廣泛使用的工具。
第十六章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為什麽廣告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幾大效果,公式推導和圖形推導
A.利率效應總體價格水平的變化導致利率同向變化,進而導致投資和產出水平的反向變化。如果貨幣供給沒有變化,物價上漲,貨幣需求增加,利率就會上升。隨著利率上升,投資水平下降,從而降低總支出和收入水平。
B.實際平衡效應中物價水平的上升會降低貨幣和其他用貨幣衡量的固定價值資產的實際價值,人們會變得相對貧困,因此人們的消費水平會相應降低。
C.匯率效應在開放經濟中,壹個國家的價格水平下降。短期內,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而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價格下降,導致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內產品總需求增加。
為簡單起見,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只考慮了利率的影響。總需求曲線可以從IS-LM圖推導出來。
廣告曲線移動:影響因素與移動方向
如果價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對總需求有影響,會使總需求曲線全線移動,重點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來的總需求的移動。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曲線右移。
二、為什麽AS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和傳統總供給曲線(劃分原因和政策含義)
1.經典的總供給曲線是潛在產出或充分就業產出水平上的壹條垂直線。在經典假設下,增加需求的政策並不能改變產出,只會導致價格上漲。
2.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是壹條水平線。只要國民收入低於充分就業的水平,那麽國家就可以用增加需求的政策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
3.在正常或常規情況下,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越高,總供給水平越大。
AS曲線運動:影響因素與運動方向
總需求的變化
短期內總需求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也上升;總需求減少,產出水平降低,價格水平也降低。
長期總需求的變化只改變價格水平,產出水平穩定在充分就業產出。
b總供應量的變化
短期內,總供給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下降;總供給減少,產出水平下降,價格水平上升。
長期變化會使產出接近自然率產出水平。
第三,用AS-AD模型描述經濟的各個階段。
書中P497-499
第十八章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
1.關於失業
A.失業分類
1.)摩擦性失業是指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可避免的原因,如換工作等造成的短期的、局部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供求不匹配導致的失業,表現為失業和職位空缺並存。失業者要麽沒有合適的技能,要麽生活在錯誤的地方,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
3.)周期性失業是指在經濟周期的衰退或蕭條時期,由於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失業。
4.)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自願失業是指勞動者不願意接受目前的工資水平而導致的失業。非自願失業是指願意接受目前的工資,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是正常情況下經濟和社會的失業率。是勞動力市場處於供需穩定狀態時的失業率,這裏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既不是通貨膨脹也不是通貨緊縮。
奧肯定律
失業率每比自然失業率高壹個百分點,實際GDP就會比潛在GDP低兩個百分點。
2.關於通貨膨脹
壹個概念當壹個經濟體中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普遍上漲壹段時間,宏觀經濟學就說這個經濟體正在經歷通貨膨脹。
b測量指數
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對固定壹籃子消費品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它也是壹種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表示。
CPI=(壹組固定商品按現價計算的價值/壹組固定商品按基價計算的價值)×100。
2)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農民出售給商店的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
3) GDP平減指數是指剔除價格變動前的GDP增長與剔除價格變動後的GDP增長之商(不變價GDP或實際GDP)。該指數也用於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支出。其計算基礎比CPI更廣泛,涉及所有商品和服務,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服務等。除了消費。因此,這壹指數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壹般價格水平的變化趨勢,是對價格水平最宏觀的衡量。
c分類
1.)作為壹種貨幣現象,通貨膨脹貨幣數量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MV=PY .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變,收入處於其潛在水平,通貨膨脹主要是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結果。
2.)需求驅動型通貨膨脹和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導致的物價總水平持續大幅上漲。
3.)成本推動型通脹在需求不過剩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成本的增加,壹般價格水平持續且顯著上升。
4.)結構性通貨膨脹(Structural inflation)經濟制度、控制制度、信息制度、決策制度等特定結構性因素變化引起的通貨膨脹。
3.通貨膨脹的原因
超額貨幣發行
需求拉動
成本提升
結構的
通貨膨脹慣性(螺旋)
5.菲利普斯曲線
定義壹條曲線來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的替代關系。失業率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高;相反,當失業率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低,甚至為負。
短期和長期的關系(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推導)
短期菲利普斯曲線是在預期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情況下,顯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關系的曲線。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垂直於自然失業率。從長期來看,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
在短期內,如果通貨膨脹率達不到勞動者的預期,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就會出現替代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者會發現自己的實際工資會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下降,他們會要求貨幣工資相應增加,從而形成更高的通貨膨脹率。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動,就是有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此時還沒有形成新的預期,即較高的通脹率和失業率之間仍然存在替代關系。但從長期來看,勞動者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長期預期),上述過程還會繼續。勞動者的預期通脹率遲早會和實際通脹率壹致。這時,工人要求改變名義工資,使實際工資保持不變,這樣企業就不會增加生產和就業,更高的通貨膨脹也不會起到降低失業率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線隨後演變為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壹條垂直線,即長期菲利普斯曲線。長期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從長期來看,政府使用擴張性政策不僅會降低失業率,還會提高通貨膨脹率。
6.通貨膨脹的治理(政策)
1)需求驅動型通脹人為制造衰退。由於通貨膨脹是由過度需求和總需求引起的,降低總需求水平,增加失業和減少產出將降低通貨膨脹率。衰退越嚴重,通貨膨脹率下降越快。
2)成本驅動的通脹收益政策。為了降低通貨膨脹率,政府對貨幣收入和價格采取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政策,通過工資價格控制、收入指數化和某些稅收政策來實現。
3)通貨膨脹的原因往往是多種因素的組合,所以政府扭轉通貨膨脹的政策不是單壹的,往往是多種政策壹起使用。
附件:通貨膨脹率的計算公式
通貨膨脹率=(現價水平-基價水平)/基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