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如何將“生活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如何將“生活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世紀的挑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呼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而這壹切都要建立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礎上。《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體會數學的過程。”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然而,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仍然只是壹句口號,在討論中探討努力的理論方向。現實中,教與學仍然受到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節。《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具有現實性、意義性和挑戰性,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這些充分說明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如何讓數學教學活起來,讓學生的生活體驗課堂,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有趣、生動、易懂的東西,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其實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學習是基於日常生活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好的體驗生活。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接觸點,搭建橋梁,讓數學知識因為貼近生活而生動有趣、通俗易懂。

第壹,在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重新組織教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註重從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和生活是壹件事,不是兩件事。“很多學生總覺得數學學習很枯燥,很難理解。其中壹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教材脫離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和生活,學生所學的抽象數學過於理論化。其實數學來源於生活,植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教師要善於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問題”,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補充、整合和自主設計,使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要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氣息的科目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題目,努力把新知識放到生活現象中,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身邊學習數學,提高他們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壹)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特點,通過直觀的語言、實物演示、遊戲、多媒體教學等教學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場景,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比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和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特點時,可以創設問題情境,這會導致學生認知的矛盾和沖突。提出:自行車的鐵架和房子的人字梁為什麽要做成三角形?而平行四邊形出現在活動門上?通過這樣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體驗的欲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結合平時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機地引導學生寫數學日記和數學周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數學,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的意識。例如,壹個學生在日記中寫下了他和媽媽壹起購物時發現的東西。

大型購物中心

我和媽媽去商場買衣服。我們發現,同樣壹件標價100元的衣服,在A商場打八折銷售,而在B商場,則贈送20元禮券促銷。我和我媽商量分析,買哪個更便宜:商場A的商品打八折,意味著我們只用80元就能買到100元的商品;商場B的促銷方式顯示,100元可以購買120元的商品。按照折扣計算,用120元購買商品需要花費100元,實際上是83%的折扣(100 ÷ 120 × 65438+)。因此,商場A的促銷方式更有利於消費者。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也可以省錢!看來學好數學對我們的人生真的很重要!

(二)創設壹定的生活情境,構建生活化課堂。

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壹種苦役;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壹種積極的情緒,人的情緒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產生的。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的數學情境,讓數學知識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著,讓抽象的數學貼近生活,讓多彩的生活為數學服務。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思考欲望。比如在教“20以內數字的加減法”的時候,可以創建壹個撲克遊戲,每個人找壹張1-10的牌,同桌的每個人抽壹張牌,然後把兩張牌上的數字組合起來,然後說出兩個加法公式和兩個減法公式。讓學生在中學和學校玩,把枯燥的數字加減法融入到打牌的遊戲中。學生們興趣盎然,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其中,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被激活了。又如,在講授“小數加減法”時,原有的教學範式已經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基於學校的實際,我們把原來的例子改成:這裏是開發區中心小學食堂的價目表。中午妳打算買什麽樣的菜?計算壹下妳要花多少錢。學生自然感興趣。這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主輕松地學習小數的加減法。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用學生身邊的事來呈現教學內容,增加數學的趣味性和現實性,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誘發學生的思考欲望。

(三)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空間,是學以致用的最終歸宿。通過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知識,鞏固知識,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提高運用數學的能力。活躍是學生的天性。給學生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既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和好奇心,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從動作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比如教學面積的計算,學生平時用的都是硬公式,卻不知道面積計算有什麽用。我們可以為教室做窗簾作為入口,這樣學生可以計算他們需要多少布。同學們的興趣壹下子被激發起來,有的開始測量窗戶的大小,有的三五個人討論家裏窗簾的樣子,做窗簾要註意什麽等等。氣氛非常熱烈。教師適時引導:首先要量好窗戶的大小;其次要考慮窗簾要比窗戶長,寬;如果它們很大,我們可以用兩個窗簾把它們拉在壹起,兩個窗簾之間的重疊部分也要考慮。然後讓想法相同的同學自由組成設計小組壹起討論,得出討論結果,計算結果。壹時間,同學們的討論和爭論不絕於耳,大家全身心地投入,靈活愉快地運用各種知識,深入掌握了area的相關知識和應用。

第二,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俗話說,“眼見為實”。在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更抽象的數學概念,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和判斷,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問題。因此,有目的地開展與現實生活相關的課外活動,既加深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加以解決。自主探究的過程是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進行的,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數學天賦,促進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技能。比如我們可以帶學生去操場進行“走目測”教學,讓學生自己走,自己量。比如在講授“比例應用題”時,學生可以用比例知識來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方法:在旗桿旁放置壹根壹米長的木棍,用卷尺測量木棍和旗桿的影子長度,然後利用比例知識計算旗桿的高度。用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寓教於樂,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欲望。還可以通過實踐的形式鍛煉學生,教學與行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用數學思想陶冶學生,教學與思維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要努力培養學生從小用數學方法實踐生活,感受生活的數學和數學的生活,溝通數學解和生活解題策略的連接點。宗保如何在數學日記中寫道:今天,媽媽帶我去參觀我們正在裝修的新房子。下午放學,媽媽說:“宗保,帶妳去參觀新家好嗎?”我迫不及待地說:“好!”我們騎著摩托車到了目的地,到達了我們的新家。我媽跟我說:“這是妳的房間。”我說:“這個房間多少平米?”媽媽說:“妳自己找答案吧!”我靈機壹動,就向叔叔借了壹把卷尺,我們壹人壹頭量了壹下,才知道長5米,寬3米。根據矩形面積公式,總共有15平方米。然後媽媽說:“今天我陪妳去挑地磚,看看妳房間要幾塊地磚?”我愉快地同意了。我們來到壹家地磚店。壹位中年婦女向我們打招呼,帶我們去門市部參觀。我們發現裏面全是大大小小的地磚,有50 cm× 50 cm的,有60 cm× 60 cm的,有80 cm× 80 cm的。經過精挑細選,我要了壹塊60 cm× 60 cm的米色地磚。我媽說:“妳要幾塊?”我拿起計算器,熟練地操作了壹下,用0.5 m ×0.5 m,得到每塊正方形地磚的面積是0.36平方米。“幾塊?”我心想,我的房間是15平米,應該是15平米÷0.36平米(這個包括除法)。顯示屏上出現了壹長串數字,商是41.666(循環小數)。為了鋪開房間的地板,必須采用遞進的方法,至少要買42塊地磚。於是我大聲說:“需要42塊磚。”媽媽聽了,連連誇我好聰明。

第三,課堂教學要為數學學習服務。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數學生活問題”的概念正在被教師們積極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壹)課堂教學生活要合理。

比如“求積的近似”這壹課,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求積的近似,壹位老師組織了以下教學活動:1。創設壹個學生買水果的生活情境,全班壹起隨著買水果的視頻走進生活情境:梨每公斤3.6元,張平買了4.76公斤。2.讓學生幫助水果店老板計算張平應該付多少錢。學生們算出應付金額為17.136。張平應該出多少錢?3.讓學生上臺交錢。學生找到17.13元,問為什麽17.136元的6無法支付。4.學生小組討論,人民幣的單位只學過元、角、分,分以下的單位沒學過,不能交。5.問題:如果以角度為單位,應該保留多少位小數?……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也用於生活。作為教師,要從生活的“真”字入手,從“自然”字入手,把情境還原到生活的本來面目,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融入生活,融入生活,在真實情境中真正體驗和感受數學知識。面對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思考。

上述案例中,雖然老師是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主題中買來水果引入教學的,但可以說是源於生活。然而,在引入了壹節來自生活的新課後,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壹“為什麽求積的近似值”並沒有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它,而只是沒有學會用分數下面的單位來回答。事實上,“妳為什麽需要產品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十進制乘法的計算。乘積可能是壹個多位數的小數,但它不需要這麽精確的多位數小數。“求積近似值”會因為生活需要而呼之欲出。如果老師稍微改進壹下:“如果妳是張平的同學,妳準備出多少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思考。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看法:1。保留兩位小數,交17.14元,為標準答案;2.保留小數點後壹位,支付17.1元:這是與生活接軌的結果,因為生活中的“點”離我們很遠;3.保留整數,支付17元;這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討價還價的結果。這樣,“求積逼近”就因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豐富起來,包含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然後對求積的近似方法進行了改進,要根據實際情況和題目要求,靈活取整得到乘積的近似值。算錢的時候,如果沒有明確要求,壹般保留小數點後兩位。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學習,才能深刻體會。

(二)課堂教學要合理。

壹位老師為了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加法估算,用了我們學校實際的男女生人數,而不是課本上買電話、取暖器、自行車等情況。“按照我們學校男生394,女生307的情況,我們學校有多少學生?”同學們有興趣探討以下估算方法:有的認為394接近390,307接近365,438+00,全校大概有390+365,438+00 = 700人;有的認為394接近400,307接近300,全校大概有400+300=700人。老師很滿意學生可以通過四舍五入來估算。

應該說,教師對教材的再加工所創設的情境更真實,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但是,細想之下,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只是狹隘地把生活情境作為激發對教材興趣的壹種手段。他們所追求的是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多種多樣的數學估計技能,而忽略了生活情境中所蘊含的啟發價值,未能啟發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訓練學生靈活選擇估計策略。而這種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估算的意識的喪失,與“計算全校有多少學生”這個模糊的問題有很大關系。創設生活情境除了激發學習興趣外,還應努力追求教學情境的思考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樂趣中思考,從思考中感悟,提高數學學習的“再創造”水平。上述案例中,如果把問題改成“如果所有學生都出去遊玩,學校應該給學生準備多少瓶礦泉水?”這個比較有想法。學生不僅學習估算技巧,而且經過計算、討論、比較、選擇,發現四舍五入法估算的結果(700瓶)小於實際需要(701瓶),壹人壹瓶不夠。所以估算兩個加數比較實際,即394看成400,307看成310,400+310=710,學校要準備710瓶礦泉水進行分配。因此,學生可以從生活的角度考慮數學問題,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估計意識,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實現以教促發展的教學目標。

(三)課堂教學生活要適度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搭配在生活中的價值,某老師組織了以下教學活動:1。介紹:展示周壹的菜單(雞腿、豆芽、黃瓜),讓學生將壹葷壹素搭配,初步了解搭配的意義。2.展開:展示周三的菜單(肉丸、大蝦、大白菜、豆腐、韭菜),讓學生將壹葷壹素搭配起來,體驗有序搭配的好處。3.鞏固:展示星期五的菜單(紅燒雞、肉丸、大白菜豆腐、生瓜),讓學生思考有多少種搭配方法。規則是什麽?4.應用:超市購物(從眾多商品中選擇壹瓶飲料,兩種主食,三種副食)。

眾所周知,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數學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而教學是生活現象、關系、規律的提煉和升華。因此,《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體驗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但是,在教學中要註意處理好生物活動與數學的關系。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整個班級彌漫著壹股濃濃的“生活氣息”。然而,雖然學生們總是在現實生活情境中討論數學,但學生們在研究排列方案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黑板上寫下這些菜名,並交換師生的搭配結果。試想,這壹次值得嗎?全班看到的是菜名,說的是菜名,寫的是菜名。這些美味引起的學生的生理反射可想而知。雖然學生在選擇搭配時表現出靈性和活力,課堂學習氛圍彌漫著民主和平等,但遺憾的是數學的應用價值在這種異化的生活化課堂中顯得蒼白無力。這樣,教師把接觸生活作為教學的必由之路,課堂教學變成了對學生現實生活現象的簡單學習,淡化了對數學知識本質的揭示,導致學生對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律理解不深,把握不準,無法把生活現象上升到數學的高度,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阻礙了學生的進壹步發展。

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因為它讓數學更生動,更有活力;生活就更離不開數學了,因為它讓實際問題更合法,更科學。教師要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的理念來構建數學課堂,使數學教學生活化,幫助學生搭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讓數學知識以生活化的設計走進課堂。讓學生學會有意義的數學,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真正的體現。讓學生經常有成功的經歷,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真正意義上減負,促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