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初中上過語文課的人都知道,“食肉者輕佻,不作長遠打算”出自左丘明的《左傳》,其中食肉者的意思是:掌權的人。王老《肉食者不可鄙》中的肉食者,簡單來說就是指“吃肉”的人。但是不要誤會,這本《食肉動物不可鄙》並不全是講肉的,還包括其他幾個部分:食肉動物不可鄙,素食故事,家鄉的味道,四面八方的美食,吃喝玩樂,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美食散文集。
正所謂“食之色欲,饑寒使人盜心。”通過這本書裏精彩的隨筆,我個人覺得可能也反映了王老本人最真實的經典。他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能寫出很多關於不斷遷徙過程中“吃”的隨筆,可謂壹絕。如果我們是妳,我們可能不會垂涎三尺,但我們會吃個夠,然後迅速離開。
大師往往都有相同的特點。還記得《圍城》裏錢鐘書寫的烤紅薯嗎?很有意思。“烤紅薯本來就像是中國諺語中男女間的曖昧關系。與其偷,不如偷。香味勝於口感;壹聞就覺得非吃不可。真的不夠。”簡單的五十個字,讀起來真的很有食欲。可能是因為文字中描述的食物,不僅承載了作者對食物的想象和記憶,而且在腦海中經過了“再加工”,似乎比吃在嘴裏更有回味,讓人心生向往。王老也是如此。他寫食物,但不僅僅是吃。他會講述環遊世界的經歷和各地的美食,令人向往,垂涎三尺。其中,舊聞舊事,趣味十足。吃遍了北京所有的餐廳,花光了所有的剪輯費。老舍先生是點菜專家,王亞平先生寫菜單。如果有人收集並珍藏所有這些菜單,它現在將是世界的珍寶。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多彩。比如先生拿了壹捆蔥來燉洋蔥,也讓觀眾應接不暇。和林斤瀾在壹家小店吃白米飯和豆腐。他還會講五千年的故事。《詩經》說,隨園食單裏的薺菜配羊肉、鹹蛋、土魚,明代王西樓的野菜書裏的各種野菜,都是當代吃貨提升自身修養的好機會。
對於王老來說,不熱愛美食的生活是有缺陷的。只有懂得吃,會吃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對此壹笑置之,自嘲只能算是壹個“貪吃的老胚胎”,因為我只會吃,卻不知道怎麽吃。這時候可能有人會不滿意,說:“我當然知道怎麽吃。那個網絡名人雞翅外脆裏嫩;那個火鍋又辣又好吃;那豬裏脊肉又嫩又好吃……”。但是妳知道這些是怎麽來的嗎?王老在筆記中描述,他在婆家壹直吃的壹道菜叫“救”,是用面粉拌,再拌上調料做成的涼菜。他壹直想知道這三個字是從哪裏來的,直到他讀到《昆明吃貨》,明朝皇帝李詠被吳三桂追到騰沖,有個遇險的人送來壹盤炸魚餌,萬歲爺全吃了,連說:這樣可以救車夫。“大營救”由此得名。我突然明白了。這就是我和他的區別。
當妳又苦又累的時候,那就坐下來休息壹下,喝壹杯不冷不熱的茶,讀壹些王老的作品,走進“我們來喝茶聊天,乘涼吧”,看看平淡中透露出來的生活之美。眾所周知,王老曾經飽受生活的風風雨雨,但他依然以豁達的情懷微笑面對生活。羊肉好吃,野菜好吃;辣椒是美味,面茶是美味。愛好就是愛好。從戰火硝煙到政治鬥爭,從富裕生活到寒酸衣衫,王老都能從身邊找到美食,品味生活的樂趣。
這是整本書,對我的洗禮,讓我陶醉和敬佩的地方。
食肉動物是可鄙的嗎?食肉動物並不可鄙。